APP下载

校际合作,扩大优质资源的规模效益

2013-04-29殷凤程小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殷凤 程小华

【摘 要】随着社会日益走向开放和多元,学校发展也从封闭和独立走向开放与合作。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需要通过多维的合作来优化学校内涵发展的资源与路径。目前,校际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学校、联合办学、集团办学、委托管理等。本文结合浦东新区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通过校际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校际合作 附属学校 联合办学 集团办学 委托管理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推进,需要探索以校际合作开展创新化的教育教学实验改革,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际合作化发展可以作为区域内教育资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合作提供了动力,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为合作提供了压力;从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组织来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与校外环境的资源交换,也就是必须将资源“引进来”与“放出去”相结合,走专业化的开放、合作办学之路。这种“合作”中求“共生”的理念,有利于实现一定区域内优质资源辐射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多元利益群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为了实践这一新型发展理念,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2010年12月,教育局出台了《 关于加强合作办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近年来浦东新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依托高等学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学校

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以其高端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理念与实践的高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借助高等学校先进的研究成果提升办学品质;而高等学校,也需要实验学校作为其研究成果的孵化地。因此,双方的合作既有现实的需求,又有实现的基础。

案例一: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中学推进特色发展。

2010年,北蔡高中成为海事大学附属中学,为学校培植特色迎来了良好的契机。双方成立合作共建的职能机构,建立定期互访沟通机制,确立了合作的内容与领域,将新的辦学特色定位为“航海文化教育”,并将其培育目标定为四个关键词——“身心强健、勇敢进取、合作交流、科技创新”。经过两年多的合作,学校调整三类课程架构,融入航海文化教育元素,加入航海专题板块“人与海洋”,形成了三类品牌课程。

1.基础型课程

渗透型:重点选择地理、生物、政治等与航海教育容易结合、易于拓展的学科,充分挖掘与航海文化元素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加以延展,予以突出。各学科分别编写1~2课时本学科与航海文化结合的微型课程,如地理——航海与地理大发现、语文——名著中的航海家、生物——航海与海洋生物的保护。

2.拓展型课程

专题型:开发航海文化教育专题课程与教材。学校地理、历史组在海事大学的专业支持下,开发了校本教材《 劈波斩浪话航海 》,并于2010学年在高一年级开设,普及航海文化专业知识。2012学年,进一步扩展了“海洋研究与开发”“航海主题介绍 ”两门课程。学校还邀请了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担任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学生对全新的课程、朝气蓬勃的教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实践型:学校与海事大学合作还开设了“航模制作”“游泳”等与航海相关的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

3.研究型课程

学校在原有的研究型课程中加入“人与海洋”系列主题,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选择课题,邀请海事大学研究生作为指导教师。师生共同完成对课题的资料收集、分析、探究和小型研究报告的撰写,在全年级汇报展示和评优。通过专业指导、自主探究,学生不仅丰富了航海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区域教育发展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搭建了平台,满足了学校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横向互补: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指的是三所及以上同一学段学校组成交流合作、共享资源的校际合作组织,以实现校际之间的共同发展。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各个学段之间都相继成立了办学联合体,通过协商制订了联合体的发展规划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案例二:龚路中心小学、金新小学、荡湾小学三校成立办学联合体。

三所学校经过讨论研究发现,同一区域内的学校,即使拥有了相似的校园硬件、师资与生源,其办学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各学校管理层的执行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此共识,三所学校从三个方面共享资源,弥补不足。

一是成立“管理点对点,牵手共发展”的实践活动合作载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影响执行力的高低强弱的因素是一整套管理的理念、行为策略和技术的综合体现。为此,联合体开展了“管理点对点,牵手共发展”的实践活动,即三方学校的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班主任结成相应的互动团队,交流学习,以提升学校管理执行力,共谋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是形成“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的联合体学习方式。以“找准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契机,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理论与他人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① 提出问题,即时互动。“管理点对点”结对学校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予以接纳。② 研讨问题,制定解题方案。通过即时讨论交流,阐述彼此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形成解题方案。③ 组织调控,适时评价。在“解题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适时交流反馈,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构建正确的思维模式、产生科学的行动策略的过程。

三是开展“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情景研讨”。提取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管理案例及遇到的问题,在真实的案例呈现中进行分析讨论。① 精选案例。精选“管理点对点”各层面管理中的真实案例。② 讨论交流。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交流,每一位参与者进行充分准备、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交流共享。③ 深入剖析。对成员的思维碰撞、语言交锋、价值判断等,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剖析。④ 现场生成。在想、说、听、议、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冲撞,行动策略的重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生成。

一定區域范围内的联合办学主要有“帮困扶贫”“优势互补”等主要模式,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以拓展学校发展的适度空间。

三、纵向联动:集团办学

为解决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浦东新区率先开展了以区内名校内涵发展为依托,进行名校的集团化办学,促进区域内学校办学品质的整体提升,规模效益日益凸显。

案例三:建平(集团)学校发挥名校品牌效应。

建平(集团)学校于1996年成立,经过16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包括7所公办学校和1所民办学校在内的8所学校的规模,涵盖了中学、小学和公办、民办的模式。在管理上,集团学校的发展也由先期的输出教育管理、教育人才和教学模式,转变为如今的通过领会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发挥独立的品牌效应等方面,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其中,各成员学校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形成“分层制衡”的民主管理模式,实行集团理事会领导下的各成员学校校长负责制;以《 建平管理手册 》为契机,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升了集团整体的管理水平,保证了组织的合理运作;加强集团内部各个层面的培训,形成集团团队精神和归属意识;围绕建平育人目标,各校从不同角度诠释办学理念,丰富育人模式,促进成员学校都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等。[1]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民主合作的方式,使得建平(集团)学校长期能够保持高位的运行与发展,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四、社会借力: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指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具有专业资质、具备管理能力的社会中介机构管理中小学和幼儿园,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委托管理是政府探索管、办、评分离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探索教育均衡化的新途径。[2]

案例四:上海福山教育文化传播与管理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托管高行小学。

高行小学在2007年9月接受托管前,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学校总体保持正常运行,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实施举措不够有力,学校缺少生机与活力。正式托管以来,学校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学校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以下以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为例,受托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是管理层面的创新。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

二是借力高端引领,提升师资水平。一方面由“中心”牵线搭桥,邀请市、区专家对各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福山优质教育资源的联动,联合教研、登门送教、结对指导等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多样有效的形式,基于课堂实际的问题解决,受到教师普遍欢迎。

三是多样化锻炼,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除了常规的教学研讨,学校每年还联合“中心”组织教学比赛,承担署、区级公开研讨活动,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各类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在行动中发展专业能力,一批年轻教师得到了长足进步。教师在自我成长和同伴进步中树立信念,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发展中去。

四是自学和互动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素养。除关注课堂教学,托管规划中还重视教师个体的学习。几年来,教师通过集中辅导及自学,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等理论知识。学校定期开设教师论坛,交流学习体会,引导教师反思日常教学,及时小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促进自我发展。

委托管理是在短时间内转变薄弱学校发展模式、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在一定时限内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需要明确委托管理的基本程序,通过对委托管理的有效评估,来进一步推进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流动,提高学校教育服务供给的质量。

五、结语

从浦东新区的实践成效来看,校际合作是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包括(教育)决策者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利用“公权力”推动相关的教育改革实践,以实现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但是,真正决定教育发展的,还是市场的选择、社会的选择。另外,不均衡是常态化的,是绝对存在的。行政上的干预,可以使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学校在硬件上达到一致,但是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会通过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率”体现出来。所以,校际合作的未来出路,就在于学校能够将外在的“引导”逐步转化为内在需求的表达与探索,从自主办学的角度来寻求学校发展的适度空间,从而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教育公共治理结构,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殷凤,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小华,上海市长宁区政协,上海,200000)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浦东新区创新教育公共治理结构,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内部资料,2011.

[2]刘京海.委托管理——学校管理创新的举措[N].江苏教育报,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