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环境优化
2013-04-29王莉林红梅
王莉 林红梅
摘 要: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80-P81)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阐述了心理环境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环境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最后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心理环境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环境;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此论文属于 “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 (项目编号WSZ201122)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80-P8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而环境是一种整体的存在[2],无论何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都要在整体的环境制约下发展、变化和实施,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构成了整体的环境,其中,心理环境是一个特殊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部环境,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功能,心理环境的优化不仅能够拓宽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还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及影响力,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心理环境的内涵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科夫卡和勒温最早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个概念,心理环境是指对主体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3]。
本文中的心理环境是狭义的概念,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环境,既包括大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也包括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还包括大学生的意志力、内在信念、个性倾向等;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主体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既带有主体的个性化的主观色彩,又是客观实际在主体心理中的反映,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心理环境的内涵及特征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也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环境优化的重要价值
《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法治观教育的一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理论性与知识性、实践性与教育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只有学生自觉地将其中的理论、知识、思想等内化为自身的观念、信念,并成为其行为的指导时,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教育过程的目的,而这一内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环境在本课程中的重要功能,心理环境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主体心理素质,促进主体自我实现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重智轻德”观念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表现出过度依赖的心理,缺乏独立性;不够自信,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心理脆弱,不堪挫折;意志力薄弱,不够坚强;自控能力差,禁不住诱惑;人格发展不够健全,心理发展水平及素质远低于实际年龄应有的水平。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融思想性、实践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特征,理论知识的内化便成为本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仅仅流于表面的知识讲授、灌输并不能达到其深刻的教育目的,即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也不能保证其自觉思考与接受,真正运用于实践,内化为自身信念,因此,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内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使主体的情感情绪更加稳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尔曾经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的情绪和心理,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所经历的这一阶段,称为青年心理上的“第二断乳期”。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情感非常丰富,心理活动非常激烈,情绪波动非常大,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表现出各种矛盾性。大学生们接受新事物快,观察能力强,但人生阅历浅,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够辩证、全面地分析、理解和判断,出现偏激化、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尤其在西方各种腐朽思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容易被利用、被煽动,甚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为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动机和导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意志情感、法律意识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科学对待人生,追求崇高理想,实现自身价值,对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实现途径都起到了定位、导向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能够脱离父母的束缚而独立成长,尤其渴望心理上的成长成熟和精神上的独立,动机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不仅满足了学生自我心理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提供了强烈心理动机,也会促进其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正确价值判断,进而为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自觉动机和价值导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心理环境优化的途径
(一)教学过程中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
心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1)尊重。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需要是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之后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仅低于自我实现这一层次的需要,教师如果能在安全、归属、爱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尊重的心理需求,必将使学生“能自动自发地勇于面对挑战性的课堂。”[4]只有当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时,才会形成良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氛围。(2)热情。热情是指认真、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只有对学生充满热情、爱心和关切,才会建立温暖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以极大的热情去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学活动才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真诚。真诚是指教师真实和诚恳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其正确的知情意行的形成。(4)共情。共情就是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体验对方的真实情感,深入其内心世界,力求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师通过共情,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亲密感与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深入挖掘其情感世界,使其更加客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情感。(5)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对其积极正性的方面给予关注,教师的积极关注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赞许,充分满足了学生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激发其成长动力和正面能量,促进其自我实现。
以上几种技术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不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营造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环境优化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环境需要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它是大学生的心理环境的缓冲器、调节器、稳定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中的亲人、班级整体氛围、学校里的教师、同学、寝室里的伙伴关系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提供强大的物质和心理支持,帮助大学生战胜困惑、迷茫,保持心理平衡,恢复良好心境。营造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多关注学生的家庭关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建设团结、积极的良好班级氛围、寝室氛围,这些子系统相当于大学生心理环境的重重防线,当学生遇到挫折、矛盾时,只要有一道防线起到作用,就可以稳定、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帮助其解决问题,战胜困境。
(三)建立不良因素的过滤系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社会转型造成的道德滑坡、价值观的多样化也让很多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特定的心理期,即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其生理状态正接近人的顶峰时期,而心理上则处于迅速走上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环境比较脆弱、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建立不良因素的过滤系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环境优化尤为重要。
(四)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心理环境具有实践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感受到的,人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心理环境[5]、优化心理环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也符合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由于课时及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或者没有设置,或者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展开,这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增强实践环节势在必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内容设计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实施是难点。教师的实践课设计要比传统教学的准备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要具有创新性,不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套路化,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给学生以设身处地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保证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进来,启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注重学生情绪情感的调动,挖掘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只有触动了内心深处,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成巩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定信念,最终给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提供正确的指导。实践过程的实施还应有多方面的配合和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帮助和关注;学校应也充分重视本课程的实践,设置足够的实践课时,给予必要的经费及人力、物力分配等。
综上所述,心理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特殊因素,大学生心理环境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同维度、多种途径,系统、全方位的实施大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及影响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原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2]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763.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08.
[5]葛鲁嘉. 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4
作者简介:
王莉,女,辽宁阜新人,1979年6月生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政部讲师,管理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林紅梅,女,河北承德人,1969年12月生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政部教授,清华大学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伦理学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