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畴合理化 思维多元化

2013-04-29郑婷玉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范畴探索思维

郑婷玉

【摘 要】从先秦到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始终是文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五四时期以后,新式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必要阶段?作为精神解放的产物,新时期散文正走在不断改善自身的道路上,它作为一种极其自由的文学形式,是作家们运用各种创作性思维逐步建构起来的。在今天,一部分读者认为散文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也有一部分读者认为,散文正在走向没落,那么,新时期散文的动向究竟是怎样的?而一直以来关于散文范畴和散文思维的争论与探索又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新时期散文;范畴;思维;探索

中国的散文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古代起,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但由于文体自身的衍变,再加上之前并没有对散文的概念作以清晰的归类与细化,人们对散文的界定始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质疑与不确定。可以说,直到“散文”这个名称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时,已到了“五四”时期。

也有一种说法是,五四时期以来的散文,总体归结为第四种散文――即,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暂且被人们称为现代散文。“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创作中,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由于当时正在展开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这种说理的文字就特别发达起来,当时除有很多政治性、社会性的论文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文字,象《新青年》杂志刊登的李大钊的《青春》、《今》,和陈独秀的《偶象破坏论》等作品,鲁迅先生更是撰写了大量的议论型散文,这也成为文学遗产中宝贵而精湛的一笔财富。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以冰心、朱自清等为代表所创作的抒情性散文,如《小桔灯》、《荷塘月色》等,20年代以瞿秋白、叶绍钧等一批作家以还原社会现实,历史场面为主的叙事型散文,如《赤都心史》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散文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

然而,有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归纳,认为如若具体到真正意义上的新散文,最初的模型应该是以巴金的《随想录》为起点。那个时代正值四人帮倒台,中国社会正在巨大变化中经受考验,在文学界,许多作家只是拿起笔杆子愤怒讨伐不平现象,寄希望于新时期的到来,总的来说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政治轨道上,但巴金先生却开始在创作中反思过去,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算作一种个性的声音横空出世,随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响应,从而把中国当代散文创作推向反思文革的历史阶段。而受到这种反思意识的影响力之后,散文这种文体开始寻找更新更宽泛的突破口,直到以余秋雨先生为代表的散文家出现,其所创作的散文特点集议论抒情为一体,情思兼备,备受好评,一些学者便把这类散文也归结为时一种新型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既然我们为现代散文附上一个“新”字,顾名思义,这就要求散文创作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拥有新的思维。著名文学评论家许觉民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文艺界与十年前的文艺界相比,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单调的、畸形的、痛苦的、、荒漠的世界;一个是多元的、繁荣的、充满希望的、蓬勃发展的世界。” i由此段话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学思维和观念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才导致了前后两个世界的形成。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许多散文创作者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表现手法上面也都与时俱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时期的新散文,其自身必然有着适应其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与内在规律,所以这更加要求我们应该进行更科学的研究探讨,使得新散文的发展更有前景。

一直以来,关于散文范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古代很少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文学总是和其他社会科学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着,文艺散文和非文艺散文之间,最初也没有人能划出明确的界限……所以,一开始对散文的范畴就没有做到完全的细化,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现象。可以说,古代对散文的范畴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宽泛性,但还是有“非韵、非骈,即散文”的要求,而现代散文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该陈旧定义,但从总体上已经系统的确认的了散文的文学性质,这不得不说是文学界的一个进步。

一部分研究学者表示,现代散文的概念含混负责,特征模糊,分类交叉,而与另一批反对声音则表示,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经常“越位”文体,而且不越位就不是散文。散文在越位中才能显现其价值……个人认为,这两方声音都有其可取之处,现代散文要做到新,更应该汲取二者的精髓,既要沿袭散文本身的自由性,发挥其文体的长处,也要有所收束,拥有其相对稳定的位置。但无论如何,侧重点还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圈子,只要其范畴具备合理性,可以大胆求新,为散文谋求一个更新鲜的发展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革也在随时随地的影响着人们生活各个方面。作为文学群体的一个分支——散文创作者们更是对生活的思考有了更新的认识,变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状态。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散文是最随心所欲的文字,也是无所不谈的文章。不知何时,散文忽然变小,自我规范,自缚手脚,愈来越精致,小巧,能耐有限了。各种题材的文学都在侵占着散文,一点点蚕食,渐渐要吃掉散文,散文被逼得只有一条路,就是反侵占,去侵占小说,占有情节,去侵占报告文学,写人写事,去侵占诗歌,恣情任意的打乱仄韵与句子结构……” ii其实,现代散文的范畴已经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谋求寬泛,比如有用小说的笔法写作的散文,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或者台湾散文家简媜的《四月裂帛》,近乎于用小小说的风格来创作散文,其文风明艳诡谲却不失散文本身的力度,还有着重以余秋雨先生为代表的《文化苦旅》,长篇巨制,使散文由小品文变成了大品文,而其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融合了议论,叙述,抒情为一体,涵盖了历史,现实,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充满了知性魅力,而且恢弘气势贯穿始终,很是让人眼前一亮,增进阅读兴趣。

可以说,新散文的范畴得以拓宽并且采用跨文体写作,确实会使一些文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使读者更愿意为散文命名为杂文,但是这种现象在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大气候下也是无可逆转的。不少创作者能够积极得在散文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文体探索和杂糅,也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和重视。而且其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也顺应了当下科技信息时代的文化要求,达到了一种新型的思维境界,我们更要从散文本身的自由特性出发,深刻的认识到,其范畴宽泛必然存在着合理性。

除此之外,新散文的发展建构必须不断有新的思维作为支撑。作家林非说,当前的散文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对于散文创作思想境界的追求,必须舍弃和摒绝种种低俗的杂念,常常从内心深处关怀着自己民族的命运……既要借鉴和发扬传统中的精华,又要实现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由此可见,新散文所承担的历史社会责任相当重大。并且正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话语空间正在扩张,散文作为一种“有话就说”的自由文体,更是得到了重视。长久以来,散文的思维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文言散文模式,白话现代散文模式以及当代散文模式,但总体说来,这些思维主体始终是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圈子,视野单一,思维运动呈现性轨迹,所以这些思维模式只能适应于社会一元化的状态。可是,今天的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尤其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学样式也应随之改变,所以这也要求曾经的旧模式有所改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换取新鲜的血液,那么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也应该进行大转折,大变革,否则,就会减少读者群,渐渐使失之根本。许多有识之士相同的认识便是:新散文的变化并不只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是应该谋求其内在思维的变化,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变得刻不容缓。

中国自新时期以来的不少散文作品,基本上都呈现一个态势,即,重在反映外部世界,外部现实。创作者们甚至忽略自我,以至于过分的将眼光投向世界,以实现完成大我的价值,比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作品,读者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讴歌痕迹,旨在为了宣扬某种社会品质,从而借物抒怀。可是,今天的社会文化观念在不断的转变,商业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也为文化心态带来了新的局面,大众更加渴望的是一种休闲文化,以缓解在商品经济时代的各种负重心理,所以,大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宣扬社会道德抑或负载教化责任的严肃文学,更需要的反而是工作学习之余适合于放松消遣娱乐的休闲文学,所以,闲适型的散文创作成为了当下散文创作的热流之一。创作者们更多的开始从自我出发,由外向内的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

新散文的思维也呈现了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以巴金的《随想录》为代表,它开创了当代散文的一种新丝路,改变以往的抒情模式,转而向理性反思为主。巴金先生不仅在创作中以宏观的大视野剖析了现实,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通过自己来感受社会,从而令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可以说,这样一批散文家在还原社会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认知、抒情主体的形象,建构着自己的人格。他们敢于解剖自己,而不是像之前的作家们那样一味的对生活高盛赞歌,他们勇于表现自身的人格,这使得新时期的散文慢慢远离了从前那种歌功颂德的模式,转为人性的回归和个性化写作,表达了写作主体对社会真实的观察与思考,对人生的真切感受和体验,这不得不说是散文思维的一大进步。

接着,新散文思维便走向了一条文化寻根之路,该阶段正是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起始,使得兼具新的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为一体的散文作品闪亮登场,在文化领域赢来了极大的反响。不可否认的是,这反映了中国文学中潜在的寻根意识,这类作品开始大量的展现人文,将自然与文化人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审美格局,既能够巧妙的运用宏观视角去描画磅礴现实,也能够运用微观的笔触,将生活片段描写的细致淋漓,而且作品中涵盖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具有相当可观的文化素养。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创造性的相似思维,在主客体之间相似关系的把握方面进行了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力图突破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而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探究客体的内涵及其与主体的关系。这里节选一段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遥远的绝响”的其中一段:“然而,为什么这个时代、这批人物、这些绝响,老是让我们割舍不下?我想,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iii从中我们便能读出文化寻根的意味。当然,也许寻根并不是真正的创作目的,而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创作初一汇总表现作家思想突围独特方式的散文境界。除了余秋雨,还要诸如周国平,贾平凹等以寻根写作的作家,他们很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发掘,而且在散文创作中着眼于原始生命力,不可不说是散文文坛中的一股清风。总之,在这个阶段,散文创作又上了一层台阶,其探索与创新将新散文思维展现在大众面前,将散文推向了一个顶端。

第三个阶段便是从90年代至今为止,新时期散文的思维不断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生存本身,这种趋势与心态无疑对新时期的作家创作是个很好的启发。而散文当然不会例外,不仅将自己的思维聚焦点推向了这个层面,而且关注自己生存,关注群体与大众,并且思考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等等,从而开始了一条新的散文创作方向。这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生存探索阶段,以史铁生等一批关注生存话题的作家为代表。众所周知的《我与地坛》,便是史铁生先生的鼎力之作,这个全篇充斥着抒情哲思的散文力作让我们深刻的体会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作者努力将个体艰难的精神和突围过程紧密结合,呈现给我们一种极为具有震撼力的文字活动。史铁生这样说过:“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iv还有贾平凹先生根据自己生病的亲身感受,使他慢慢悟出了禅的境界,而正是这种开悟另他从身体痛苦中逃脱出来,转为笔下轻松自如的作品,所以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总能读出一种洒脱和超然。总的来说,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经历了几种思维阶段,使得散文不断的更新着它的面貌,带给大众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林非说,90年代的散文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日益宽松的环境,自由和民主气氛大大加强,作者和读者的文化需求与素养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些因素,新散文思维的自身衍变与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新时期的新散文,不仅在范畴上更加要求其接近合理性,在思维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其好的一面,还应该做到剖析不足之处甚至针对其会产生的劣势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散文是一种精神解放的产物,贾平凹先生说过,散文应该是生命的,是人性的。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钱中文说过,一方面,目前的文学作品满足了读者的各种需求,这是审美的解放、自由和民主的表现;另一方面,创作中出现的精神下滑现象和趋势也绝不容忽视。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散文创作一定要沿袭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之路,避免呈现下坡趋势。在今天的文学市场,散文不仅应该重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更应该对其加以细化,以摆正多年来散文左右摇摆的地位。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应该反映时代,密切结合现实,包含大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情趣,但并不意味着要消极的全盘的适应市场需要,也不应该没有选择性的迎合所有读者的口味,尤其是低级趣味。散文应该保持自己的高度个性化以及发展过程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的多元化,在新思维中求新发展,从而不断地去实现自身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

注释:

i 《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第3页

ii 《北大荒文学》,2004年第6期

iii 史铁生,《遥远的绝响》

iv 史铁生,《答自己问》,第217页

【参考文献】

[1]段建軍,李伟.新散文思维[M].商务印书馆,2006.

[2]方遒.散文学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慧君,马明博.散文的可能性[M].人民文学出本社,2006.

[4]周红莉.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5]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曾令存.贾平凹散文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范畴探索思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