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老传统
2013-04-29小缇
真正的安全是你在心里有自己的专座,
谁丢了你、
你丢了谁,你都不丢你。
小缇
摩羯女,B型血,曾媒体从业10年有余。
写字时间是其加长版。文字是验证码,验证我和自己的关系,验证我和外界的关系;文字是助力器,建设我和自己的关系,建设我和外界的关系。
周日和大学同学通长途电话一个小时。她在北京我在深圳,一北一南,一燥一潮,夏风千里吹、旧情随时追。相识二十多年,知彼知己,常能同欢共喜。我恋爱我结婚我离婚我再婚,我个人也算有部微型史诗,她全然知晓。当然她的于我亦然。
这天我们聊的,是关于父母年迈、处在智力峰值的末梢时而天真时而愚执时,我们当如何处之。她聊她父母种种,我聊我的。结论是,不求万事完美,但求无愧于心。
其实很多时候,我的生活于她,是份人间上河图,可以观赏可以参照;她的生活于我,起到同样的作用。
因为彼此熟知,需要掩饰或粉饰的东西微量,甚至没有。真实呈现,参照的价值就水到渠成。
我们不缺生活,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但是真实的部分未必可观。如果有个人,可以真实地与你呈现、分享她的生活,重点是,这种呈现和分享还有足够的时间长度,于我们,当是幸事。
通常。别人的经验是被肢解后或者被断章取义后才被我们拦截。这必然产生误读和错位。比如,如果一个女人只跟你晒她多么幸福,老公对她疼爱有加、孩子孝顺听话,你看看她,再看看自己一—丈夫马马虎虎、孩子马马虎虎,你或许心生对她的羡慕之余也备感沮丧。可是你没机会知道其实她的丈夫有了外遇而对她有补偿之心,你没机会知道她的孩子对她其实能躲就躲能藏就藏并不交心。她的处理过的幸福反而令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顺遂。这种突兀的沮丧是被不真实不完整的生活逼发的。
只有世间通则,才是值得确定后分享的。比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比如,幸福也有暗面。如果,某人总是对自我生活唱好,而你却一定相信并比照出自己生活的不堪,那除了她有问题你也有问题;如果有人总是唱好,而你选择不一定全部相信但是愿意给她祝福并且客观审视自我生活,那是她有问题而你没有问题;如果,某人虽然对自我生活唱好,但是也会偶尔唱哀,大体上,她比较真实,你们不大容易出问题。
所以,你遇到了谁交往了谁,很重要。她或他,影响你的心绪,甚至影响你的生理周期。因为心理的积淀,也会暗促生理的某些状况。
而你遇到了谁。谁对你是何种态度。常常也取决于你在关系处理上的水准。
在所有的关系里,新生关系通常难以让人敞开心怀,戒备或是生疏使然。但是这倒也不意味着他或她可以对你信口开河、粉饰矫情。一个有品格有教养的人,面对一个新交的人,即便实话不全说,但是也会不瞎说。
如果常与嗜粉饰、嗜假繁荣的人相处,你与外界的摩擦太大,获知成本太高,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地跑路,当然是既辛苦不爽利又误工怠收的。遭遇这样的人,或者渐行渐远,或者适度戳穿。一味放纵对方的不恰切。是对无知或者骄狂的默许。甚至加盟。有一天如果你感觉十分伤害,其实自伤已是三分。
有人喜欢交朋友,新生关系常有,而不是所有的新生关系都有必要长命或者有运气长命的。养一个长情的关系,不比养一个孩子简单。心理学讲男女关系有4个阶段:共存、反依赖、独立、共生。其实所有关系几乎都有类似关口。养一个长情的关系,也需要打这样的通关。但是与男女关系不同的是,其实友谊或者人脉,在我们生活中地位略减,那就意味着我们使用的力气和精力也可以适度收敛。只要我们已将基本的德行和品性奉上,那么,任它花落水流吧。一个人在友情中的水准和作为,不是以友人的量而计的。
我们大多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是多年的老友,但是越处越没劲,越处越糟心。只是因着惯性,我们还割不了袍断不了义,尽管彼此都对经年的交情中温暖相忘、龃龉相望。爱也爱不好,恨也恨不成样。
可是友人,也可以如秋天的叶子,风吹掉了就掉了吧。割舍不了又爱恨混沌,拖着、怨着,但又处着,这不能说明你的仁义、长情,却可能说明你的弱小或者优柔。将许多的人摆放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觉得安全。可是真正的安全是你在心里有自己的专座,谁丢了你、你丢了谁,你都不丢你。
常听到“朋友一堆、知己很少”的慨叹。这一点都不让人同情。没有知己是因为你将自己的情感摊薄了,分散到太多的点,没有促成知己的足够的量。也还常常看到,所谓朋友遍天下的人,恰和身边的亲人疏离隔膜。然后,他或她格外强调“重视友情”。此消彼长,算是自慰。结果通常是,朋友也不是“专业”的朋友,亲人也不是贴心的亲人,浅尝则止、囫囵吞枣。他或她也许不缺朋友,反正朋友概念的内涵模糊,但是他或她其实,一直都缺别人对他或她的发自内心的认同——这却是真正朋友的核心元素。如果有人这样同别人评价你:她(或他)很有意思,很随和,就是不靠谱——你能把这个当赞美吗?
人和人常常咫尺天涯。
我玩儿微信伊始,好玩或手生,怯怯的,同意添加了很多人。因而得见众生百相。微信有时像酒,各位蛇仙喝了大现原形:狂洒心灵鸡汤的、传播政客野史的、转载名人轶事的、狂晒所谓幸福的、重塑自我形象的……。那天我看着一个人在微信里宣誓对尊严的捍卫,然后破折号后署上自己大名。我笑了,想说,亲,你用不用啊?缺啥补啥吗?
有时你以为很了解一个人,待至你看了ta对微信的经营和发布,你发现其实ta是另一个人。当下警觉或开悟:其实我们从来都不熟。
我和大学同学不在微信里聊天。我们都是单刀直入地通话或者见面。不是说微信不好,只是我们早早或深深受益于那种传统的沟通形式罢了,那里有更多的真实。微信怎样兴风作浪,不还是隔了一层?微时代里还是可以继续老传统。看你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