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3-04-29王国民
王国民
摘 要:学生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驱动器,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学习有动力、有信心,可发展力强,适应性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因此而获得尊重、关爱、帮助等可贵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主体意识;创造性;分析;尝试
一、对时下学生主体意识的观察
做作业是因为老师布置而做的,认真考试是因为不想让家长太伤心而装的。我们常问学生“为什么不做啊”,回答是“老师没让做”“我不会做”“与我无关”“我没兴趣”。又问“为什么这样啊”,回答是“不这样老师会骂”“不这样我爸、我妈要骂”。学生的主体意识太淡薄。
二、对形成时下学生主体意识的成因浅析
1.家庭误导
多年来,家长们无不把子女在学校获得高分视为美事,视考试低分者为无能。为此,不少家长为子女能考出好分数而不惜一切代价,买资料,请家教,拜名师,上名校,弄得焦头烂额也无怨无悔。子女大多在被动地摆弄着,久而久之,学习做事都成了是家长让干的,哪还会有什么主动性?家长们大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家长们心中的龙和凤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考试能得高分的孩子。
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从被动接受摆布到对所有摆布麻木,或者是对摆布进行反抗,仅有极少数孩子能一路顺风渡过学习生涯。这背离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孩子基本没有萌发主体意识的环境气候。
2.社会误导
教育部门给那些能让大多数学生考出高分的学校冠以名校的美名,社会各界更是大张旗鼓地为获得高分的“人才”四处宣言。这就形成了能追分的追,难追分的只好放弃的歪风。正因为如此,许多莘莘学子走出校门也就彻底把学习抛诸脑后,即便偶有读书看报那也仅限于休闲娱乐,更多的钻研恐怕是没有的事了。时下各书店门可罗雀,一度在考场中呼风唤雨的“才子”几近销声匿迹,在诺奖获得者行列中土生土长的国人凤毛麟角,而这正是我们把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掐住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咽喉。
3.学校和教师误教
在唯分是看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就只能背离教育的真正宗旨,使出浑身解数,出发点是分数,归结点也是分数。有的追求着高超的授课艺术,赢取名师的美名;有的忙碌于家教之中,在增加额外收入的满足中沾沾自喜;还有的以不断地做题煎熬学生,用可怜的不知是否对学生真正健康的人格形成能有多少作用的考试成绩博取所谓的“功名”。
一句话,教育是叫学生获得分数。难怪有学生戏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哪还有时间去顾及什么?学校培养了大批考试的高手,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不健康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否定的不是获得高分,而是否定获得高分的方式和过程。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应该走出获得高分方式的藩篱,看高分是不是主动学习得来的,学习是不是一件学生心中苦乐相伴的趣事,学生珍不珍爱书籍。
看学习中学生是不是时而愁眉不展,时而笑容满面,看遵守纪律要不要总是靠强调,看完成卫生工作是不是总得靠监督。真正的教育应该以解放人类自身为宗旨,既解放学生,让孩子们从蒙昧中觉醒,一步步全面健康地成长;又让教师们从虚名中得到解脱,享受从业的乐趣、充实和丰富。学校和教师拆散了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舞台。
三、唤醒主体意识的尝试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才能激发未成年人的主体意识做了许多尝试。有感恩教育,有励志教育,有法制教育,有爱的教育与关注。但始终收效甚微。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对未成人这方面的教育与关注。可是,职业的使命又让我们难以停止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是啊,一个缺少了养成教育土壤的生命个体,又怎么能有主体意识的觉醒?想想我们的这些住校生。
一方面,一周就能回去一次,而这一次有时也未必能与父母相聚,就是能在一起,他们的亲人又会有多少人能就此对子女进行有益的引导?我们曾就此做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或其亲人与其谈论的话题都集中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很少言及对过程的分析探讨。有极个别的学生竟然很少听到亲人关心的话语。
另一方面,在学校的五天半中,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就餐约2小时,睡觉约8小时,自由锻炼约1小时,自主学习约2小时,休息约2小时,其余就在教室渡过。教师从早上6: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22:30分,不停地督促着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事情。学生疲惫不堪,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成绩却始终在低谷徘徊。大家都一致认为学生没有主动性或者即便是有,也显得微不足道,积极性更差。但谁也找不到一种较好的法子。
我们在思索中煎熬着,在探讨中迷茫着。这时,我们读到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读后深受触动。我们在学校开展了打造团队的实践。先根据学生的成绩、学生来源(城市或农村)、性格(活泼或沉寂),分成7~8个组,由组员推举组长,由科任教师组织各组推举课代表。各组长全面负责组内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纪律遵守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课代表则全面负责全体同学的本学科学习。小组成员则需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学科教师先从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入手,逐渐过渡到随机开座谈会。主要听取小组长关于小组成员在学习、纪律、勤杂务等方面的主动性情況,了解各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情况,问题及困难等;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与帮助。班主任则全面关注科任教师和学生,既认真听取科任教师的反馈意见,又仔细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科任教师及课代表进行座谈,共同探讨班级事宜,制订和修订相关办法。
这样一来,讲台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外时间教师的监督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多了,学习中问这问那的多了,发呆的少了;卫生改进了,纪律好多了,就连经常爱做点儿出格的事的同学也在学着学习做事了。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进步了、纪律变好了、卫生改善了。学生已养成了习惯,无论教师在还是不在,铃声成了他们完成各种任务的命令。教师们也觉得不那么苦、不那么累了,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的牢笼中走了出来,吮吸着独立、自主的新鲜空气,沐浴在学有所得的阳光之中。他们明白了成长要靠自己、要靠同学、要靠老师,他们逐渐学会了利用身边的有用资源。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懂得了爱和帮助,品尝到了进步的甘与苦,有了较好的主体意识,产生了生命感、成就感、快乐感。
“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19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时空,并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2]赵健杰.编辑主体意识及其逻辑划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