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的价值
2013-04-29邢帆
邢帆
在国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不再单单服务于土地所属情况的获知和对国土资源的掌握,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国土信息化最终将利用新一代技术集成调查数据信息,建立包含图形数据、统计数据和元数据等内容的综合性国土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可靠、准确、可视化、高效运作、规范化且可共享的资源信息系统。而系统与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之一在于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效果。
在湖南省长沙市,利用国土资源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成为国土资源利用的具体体现,在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甚至是每一个路标,都在管理系统中呈现前所未有的价值化。
空间的技术
据了解,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一期综合运用了“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与点云建模,ETL空间数据一键提取、海量数据切片与管理、地名地址智能匹配、负载均衡、迈向云端的虚拟化等多种空间信息技术手段。首先,建成了覆盖全市的GPS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它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播发系统和用户应用系统组成,为全市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实时的定位信息。
其次,在4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了162个GPS C级点的埋石和观测,以及3200公里的二等水准路线的观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球重力场模型进行精确的计算,获取了精度优于+-1.5厘米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今后可直接利用GPS快速地测量高程,一改常规水准测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花费大的缺点,为实现全自动、全天候、实时快速的精密三维空间测量提供了强有力技术保障。
同时,在影像底图上,完成了城区700平方公里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和30万条地名地址数据建设,整合叠加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矿产资源现状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地质环境数据、公交站点与线路、旅游景点等专题数据,形成了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图文一体化办公与管理,以及政府科学决策。如公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国土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等。
为了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推动三维可视化管理新模式,还完成了城市实验区30平方公里三维精细化建模和60平方公里三维中模,开展了建筑物室内、景观雕像等地面设施和地下隧道、地下车库等地下设施的三维精细化建模试点,建立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三维城市管理探索了道路。
共享的反馈
从长沙市国土局了解到,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传统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初步形成了全市共建共享体系。
具体来说,平台具有数据管理功能,保障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应用。其数据交换功能,保障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体数据、专题数据的转换以及外部数据的交换等。再次,它具有在线服务功能,将地理信息数据以标准服务的方式发布、查询、申请、审核和应用,以在线调阅的方式实现数据间接共享,保障了数据安全。最后,运行维护管理功能能及时发现服务异常、非法入侵、恶意访问等,保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长沙地理信息系统的一大突破还在于与其他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目前其地理空间框架已经与公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简称PGIS平台)系统以公安信息网络为基础,以警用电子地图为核心,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于公安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的可视化为目标的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
据了解,借助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一期建设,国土资源相关系统也得到了升级,例如升级了的长沙市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得系统数据更规范、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进一步辅助了国土资源业务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长沙市国土资源移动执法监察系统由数据中心、指挥中心、移动终端、网络传输等组成,具有内业解译遥感数据获取疑似违法用地、野外核查疑似违法用地并拍摄现场照片与上传、日常国土执法巡查与管理、违法案件受理与处理等功能。与长沙市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共同构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管理新模式。长沙市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中心借助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一期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系统。系统综合运用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质环境数据库、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政区与人口数据,同时通过网络实时获取长沙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数据、降雨量数据等,自动生成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与地质灾害预警报告,并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自动发送到相关负责人、责任人和市民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