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2013-04-29盛兴丽
盛兴丽
摘 要:批判性是哲学固有的属性,也是哲学体现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社会一种强大的被普遍认可的文化理论和意识形态,它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历史和进程。本文将把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放在当代社会的实际来进行分析讨论,探讨我们当代社会的问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重新阐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当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36-01
随着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文化发展这种软实力的提升空前的重视,无论是是从执政党的领导权还是从社会基本制度的精神支柱来说,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地位都是不可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外部世界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两大特质,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的动力,也是应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挑战的有效方法,更是符合当代社会对意识形态的需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精神
批判,即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的物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哲学就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人类现实世界的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旧的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中确立作为高于现实世界形态的理想,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即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现实世界,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并不是一般消极的否定,而是通过实践来体现其意义。批判性哲学的魅力所在。马克思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所关注的不仅是哲学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观念领域的批判,不仅是观念领域的批判,而且是现实领域的批判",是"对社会各个实践领域全面总体性批判"。批判是改变旧事物和发展新事物的动力,彻底的批判精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具体表现,也是马克思哲学久存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本质体现
1、批判性使马克思哲学具有自我超越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对不合理的理论及其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尤其是对那些歪曲现实的资产阶级理论及意识形态,是区别其与其他哲学派别的鲜明依据。因此,只有通过自我批判,克服自身的缺陷,不断变革自身,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始终贯穿了自我批判精神,也正是通过自我批判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从而与时俱进,永葆自身的理论青春与历史魅力。
2、在现实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旨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实践的批判,它的哲学旨趣就在于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它是在批判一个旧世界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对人类社会所采取的辩证否定观点,决定了它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恒久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超越狭隘阶级利益与思想意识而获得的彻底批判性。尤其是在我国当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同时其批判性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切实地将理论用于实践。理论的批判就是通过人的实践而实现的祛除意识形态之蔽的过程,就是在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要理论、科学地批判传统的关于人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的以及哲学的使命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实现哲学理论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封闭系统”,像基督教思想一样,会自发地排斥与之相异的观点。首先,如果我们提出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个论据,马克思主义者总能在其马克思主义内部寻求某种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如果我们提出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分析批判者的动机,以此回应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声称,那些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可能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他們被他们持有的“虚假意识”所蒙蔽。
既然这样,理性地、客观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讨论,就像本文尝试做的事情,是否还有可能?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封闭系统”,那么批判者如何攻击相信者,相信者如何说服批判者?在这种无奈下,怀疑主义、犬儒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态度就十分吸引人:根据这些思想,没有一种理论或者意识形态能够比其他对立的理论或意识形态,获得更合乎理性的论证。比如德国“怀疑主义大师”尼采,他总是时刻准备着攻击你所提出的理论,指明你所谓的“真理”背后隐藏的、未被你本人注意到的意识形态、信仰或是心理诉求。如果是这样,似乎我们所做的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论,似乎都是无谓的、“立于此而不见彼”的偏见。那么,本文的意图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这种绝望也许太早了。首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确立无疑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人们不太可能以一种封闭的思想方式去捍卫它。再者,即便马克思主义被许多人当作一种封闭的体系加以坚持,某种程度上的理性评价仍然是可能的。当我们面对某个的言论的时候,我们总能把其情绪成分和理智成分区分开我们不应当过多地关注说话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以搞清说话者的动机,而真正应当关注的是说话者所讲述事情的真伪。我在这里,可能以十分高尚的动机说了一大堆错误的言论;同样地,某人可能怀揣着十分狭隘的动机,却说出了大部分正确的真理。可见,鉴别并且评价对立的观点,必须运用理性去分析。批判不可能因为对批判者的厌恶而被驳倒;有趣的是,最恼人的批判者恰恰是那些正确的人。
结束语:事实上,批判功能和辩护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关键在为谁批判为谁辩护。当我们弘扬革命传统、努力认同还在实践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时,无疑是对现在一些流行时尚的勇敢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种科学的超越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实践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虚无",亦非束缚于一己私利中的"务实"。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从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现存不难,听任自发性的摆布认同现实更不难,难的是真正地超越现存和现实。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也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唯一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开创性事业的每一步都需要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骞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2005.
[2]苏建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的时代精神[J] .理论学习,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