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的思考
2013-04-29于佳任
于佳任
摘 要: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一切革命的政党,其生命力的根本源泉,都在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前,我们党执政要始终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这是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关键词:党群关系;民主政治;党群互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29-02
一、党面临脱离群众的危害
我们党十分注意警惕和防止脱离群众的问题,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与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实际中,脱离群众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上背离群众。有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民主讲在嘴上”,却不能真正倾听人民的呼声;有的名利思想严重,“民生挂在墙上”,却不能用手中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口头上为人民服务,骨子里却盘算着自己的私利;有的守成求稳思想严重,“民权写在纸上”,却防着群众,对群众存有某种戒心。
二是行为上疏离群众。有的对群众意愿關注不够,高高在上,躲避群众;有的对群众利益关心不够,眼睛看上,疏远群众;有的对群众疾苦关怀不够,一切为上”,冷漠群众;有的习惯于关门办公,从文件中来,到材料中去;有的故意刁难群众,对群众要办的事,不给好处不办事。
三是工作上脱离群众。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文山会海”,弄得下级忙于开会、撰写材料;有的热衷于做做样子,走走形式、造造声势;有的不喜欢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工作靠电话询问、叫来汇报、派人调查,接触群众的圈子愈来愈小,次数愈来愈少,质量愈来愈低;有的一味追求速度,片面强调上项目、铺摊子、引资金,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和伤害群众利益为代价。
四是生活上游离群众。有的习惯于对群众指手划脚,强迫命令;有的习惯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的热衷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有的习惯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有的在选人用人方面,任人唯亲、任人唯权、任人唯钱。
五是道德上失离群众。有的不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个人品德,对上阿谀奉承拍马屁,对下出口不逊耍威风;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烧香拜佛,算卦占卜,崇拜迷信;有的不读政治书籍,专门研究“厚黑学”,研究“风水”,信仰宗教,皈依教会。
六是作风上远离群众。当前不少干部生活极度奢侈腐化,赌博盛行,严重带坏了社会风气;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日常生活作风不检点,养情妇、包二奶、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有的视人民生命财产如儿戏,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有的在个人私欲驱使下“求物、求权、求色、求乐”。
虽然上述问题存在于党内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的血肉关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丧失执政地位。所以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二、党面临脱离群众危害的主要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了。其中原因十分常复杂,但最根本有以下六个方面原因: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新的严峻考验。因为地位和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党员精神上有所松懈。一些人便有了家长作风,以至贪污腐败“应运而生”。因此,从长远看,人民群众的民主热情和政治参与就会受到严重挫伤,对党的领导就会丧失信心和认同感。
二是经济利益上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养尊处优”的意识。有些党员干部凭借手中资源恣意挥霍,甚至巧立名目占为己有,堕落为腐败分子。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最根本要求,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满足其物质利益需求。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利益冲突是最主要的矛盾。经济利益问题反映到政治方面,就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和谐地基础性因素。
三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是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封建社会文化残余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由于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当官做老爷”的思想在相对一部分党员干部头脑中难以在短时期内根除,他们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甚至把人民群众放在党的对立面。这对我们党来说是相当长时期的严峻考验。
四是丧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其一,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及前途产生模糊认识,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物质利益矛盾,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其三,市场经济利益诱发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造成了一种浮躁情绪。造成这些最根本的思想原因是缺乏群众观点,丢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五是缺乏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有些领导干部缺乏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能统筹兼顾;有的缺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不能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有的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研究,明显存在着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满、党的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
六是原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从做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来看,领导体制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社会实践中一切矛盾都演化为党群矛盾;授权关系在制度机制上尚未完全理顺,导致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运行机制失衡;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不科学,导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信心不足;党群沟通机制、联系机制、化解党群矛盾机制不健全,造成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能及时消除,党群之间矛盾升级。
三、解决党脱离群众问题的对策思考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必须用切实可行举措解决和应对党脱离群众的倾向问题。
(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观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一个政党性质、宗旨和纲领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决依靠人民群眾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党群众观的核心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能否秉持党的群众观点,至关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当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要准确把握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要处理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做大蛋糕”,为民生多元化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人们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而其重点在“分好蛋糕”,协调好各方利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着力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二是要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要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与途径。一要继承发扬良传统工作方法。推进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化,并不意味着全部摒弃传统工作方法,而是要在重视传统工作方法的当代价值基础上,继承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的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方法。二要探索网络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党员领导干部尽可能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记者发布会等途径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通过开设党的新闻中心、网站主页,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民调信息。通过建立政党网站、个人博客或组织党的领导人与民众网络对话等方式,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三要探索新技巧来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了解作为主体的党的心理状态以及作为客体的不同阶层群众的心理状态,对于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各阶层心理状态的研究,可以及时疏导各种不良社会心理、情绪。(四)要奠定密切党群关系的组织基础。一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实践锻炼。要通过查处典型违纪案例,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队伍的先进性,增强党对群众的感召力。加强实践锻炼,特别要强化复杂环境,艰苦条件下磨练,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基层的丰富实践中,砥砺本质。二要创新授权制度,把好用人关口。要建立以公开为基本前提的推荐制度,从民主推荐和署名推荐制、考察预告制到任前公示制、干部选拔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使群众可以较大程度地参与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真正感到权力来自人民,重树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构建和谐地党群关系。三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研究新时期腐败现象的特点,及时制定、调整和充实反腐倡廉的党内法规。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要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要敢于揭露,同时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要加大纠风工作,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五)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群关系问题上,民主是改善党群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推进民主进程,既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体现意志的过程,也是协调、磨合各种相关利益关系的进程。当前特别要努力改革和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政务公开等制度;要建立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的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会制度、决策论证和评估制度等,确实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信任度和支持度,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奠定政治基础。
(六)要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联系群众制度。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素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二是健全民意表达制度。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三是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增加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服务承诺、结对帮扶、法律援助,领导督办等各项服务群众制度。建立方便群众、了解民意的平台和载体,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四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事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解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建立健全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制度。建立健全党群“零距离”沟通机制。确保第一信号源源不断,使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得民心。六是建立健全考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党群关系指标体系,建立群众评议和监督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标准和效果的评判交给群众,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七)要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党不仅要善于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建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