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袖手旁观”的西方教育
2013-04-29侯燕
侯燕
骑着电动车,我又一次路过北京某重点幼儿园的铁围栏。天儿已经热了,蝉在树上扯着长音。
作为一名教育者,好奇心时常让我停下车,像那些不放心的爷爷奶奶一样,向里面左右张望。如果是上午十点左右,就正好是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我发现,这里每个老师都很忙,带着一队队的小朋友。小朋友有时站在原地,看不出在玩什么,有时候在集体做某种游戏,但看得出来,这里的孩子都玩得“规规矩矩”,没有孩子在院子里追跑打闹,没有孩子推搡争吵,这无疑是老师们的功劳——没有老师在闲谈,她们的精力都放在组织小朋友上了,怪不得这些孩子玩得“如此有组织”。
和一位北京的幼教老师聊天时,我说起了这一情境,没想到这位同行不以为然地说:“不光是这所幼儿园是这样的,所有的幼儿园都是这样要求的!活动时间,老师必须要组织孩子,做操呀、做游戏呀,而且老师要比孩子做得还投入,才能带动所有孩子参与进来呀!难道还能不管孩子,在旁边聊天儿喝茶呀?”我真真儿地吃了一惊,没敢说出后面的话。其实,我想到了自己所工作的这所西方学校,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自由活动,小朋友这里一堆,那里一群,各做各的事情,户外活动时间更是任孩子们自由散漫地攀爬、追逐。那老师在做什么呢?有时候真的就是远远望着孩子们,喝茶、聊天!
老师的刻意“退出”
如果说这些中国的幼教老师是如此得“组织严谨”,那么西方的老师几乎就是“袖手旁观”了,或者说,刻意退出孩子们的社交圈。
西方学校的教室,看起来五彩缤纷。和国内的教室相比,不像是个严肃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个大蚂蚁窝。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室里有很多不同的分区,甚至一个桌子就是一个分区,就像蚂蚁窝里面的不同洞穴,孩子们就像小蚂蚁一样,这里一群那里一群,在蚂蚁窝里面忙碌着。
手工区一般很受女孩子的欢迎,桌上摆满了各种手工材料,这些材料也会定期更换;回收材料区堆满了平时回收来的纸筒、纸盒、塑料包装等等。孩子们每天在“垃圾堆”里面淘出自己想要的材料,组装成房子、火箭、星球大战里面的光剑;最热门的活动区莫过于过家家和职业扮演。他们会玩得非常投入,完全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这一活动区对孩子的社会化非常重要。当然,一个安静的读书区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人数不多,但总有几个孩子会选择坐下享受一本好书。
在我刚刚进入这所西方学校的时候,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因为从小的习惯,总觉得老师要随时随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才是认真负责,才能让孩子随时学习,因此孩子玩的时候我总是和他们“掺和”在一起。后来,我的西方同事告诉我:“Once the routine is established, stay out of the way.”(孩子熟悉活动的规矩之后,老师就要退出。)因为如果老师在身边,孩子会受到影响,或是不敢放开手脚做事情,或是想要取悦老师得到表扬,不利于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独立的社交活动。在学年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鼓励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活动,独立地投入进去,找到有着同样兴趣的同伴,交朋友。在几个月后,老师就会引导孩子尝试更多的活动,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更多的兴趣。
“旁观”不等于不作为
那么,在孩子自得其乐的时候,老师们在做什么呢?有时候确实是在喝茶聊天。但是,大部分的时候,老师们会做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观察儿童的社交,比如最好的朋友是谁、玩耍的类型、与同伴交流的优势和劣势。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社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课,每年的成绩报告除了各门课程,还有俗称PSD的“个人社交发展”(personal social development)评价,需要记录孩子各个阶段的社交特点,老师自然要对儿童平日的交往情况多加留意。说实话,比起学习成绩,西方家长问得更多的是孩子的社交情况,他们更在乎的是学校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第二,必要时对儿童社交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孩子虽然自顾自地玩耍,但也需要知道有一个成人在旁边,用权威主持着公道和正义。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他们需要知道在哪里可以寻求帮助,这就和成人社会有警察、法官等职位一样。老师们虽然很愿意倾听孩子的“告诉”,但完全不鼓励孩子“告状”。老师告诉孩子,如果不喜欢某一个小朋友的行为,就要严肃、大声告诉对方:“我不喜欢这样!”试着通过积极的交流解决问题,而不能直接向老师打小报告。老师也会不断地提醒孩子怎样在玩耍中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危害他人的安全。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孩子的安全都是学校最重视的问题。因此,即使老师“喝茶聊天”,孩子也绝不能离开视线。
第三,和个别儿童或小组进行单独辅导。虽然西方的班制普遍比较小,但再小的班级也会有学习水平的差异,“大锅饭”很难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因此,在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时候,老师们就可以抓紧时间和一些孩子进行单独地辅导,比如,和阅读水平高的孩子共读一本好书,或者和有着阅读障碍的孩子一起练一练最简单的拼读。在集体活动中,弱势孩子们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弱点,而强势孩子又吃不饱。但在差异化的辅导中,孩子得到的都是自己最需要的营养,不会浪费时间,因此西方老师对这种“conferring(小辅导)”的重视远胜于大班授课。
“组织严谨”的中式教育,有着“组织严谨”的好处,孩子更多地浸润在集体的氛围中,可以更多地受到老师、同伴的正面影响,对自己的耐心、学习能力也是很大的锻炼。而“袖手旁观”的西方教育,也有着“袖手旁观”的道理。“袖手”,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受到大人的干扰,独立地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同伴中锻炼社交能力;“旁观”,不等于不作为,而是以“后台运作”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和指引。
中国老师遇见“袖手旁观”的西方教育,开始用一种更放松、更自然的态度,呵护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