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学校“政变”记

2013-04-29景源

神州·校长 2013年9期
关键词:政变教室学科

景源

发生了“政变”

一连好几天,北京十一学校生物教师王春易都没有休息好:她的脑海里一直在盘旋着一个问题:生物学科教室究竟该怎样建?

学科教室需要实现教室资源和课程培养目标的紧密结合。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教室里究竟需要纳入哪些资源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王春易一直在苦苦思索,慢慢一个想法渐渐明晰起来:把生物教室变成一个学科博物馆!绝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书本里,更不能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老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

有了这个明确的想法,王春易带着生物组的几位教师欣喜地布置起来。教室四周的墙上挂满了生物学科的名言警句,花花绿绿的生物模型,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人体器官结构图等,充满了生物学科味儿。书柜里配置了音像、图书资料、外文教材,方便学生借阅使用。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瓶子,40多种绿色植物,实验器材,标本全部搬进教室。楼道也利用起来了,展板上面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下面则是近10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几百年的生命科学进程就这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而语文学科教室,语文教师闫存林思考最多的是让语文、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在他的语文学科教室,最醒目的是三个书架,其中放了200余种400余本书。再环顾教室四周,墙面上布置了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喷图、贴纸。办公桌上,毛笔躺在仿古的书架上,涮笔的器皿静静地候在一旁。靠门口一个高低木头的小格子上,放着极具中国文化象征的兰花。黑板右侧贴着李白的诗歌,左侧挂有古典山水画。整个教室似乎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化,透着浓浓的语文味、文化味。

9月,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但是十一学校的不少教室还像工地。秦建云穿梭在工地中,干着推桌子、安装黑板、整理窗帘等各种琐碎的事情。周遭的老师经过,总是免不了嬉笑几句:“这也属于课程研究院?”秦建云总是乐呵呵的,笑而不语。他心里透亮,十一学校一场重大的变革正在悄悄进行,“这件事情做不了,课程研究院也就白干了”。

突破首先从闫存林的语文学科教室开始。看到教室讲台上的桌子有些破旧,秦建云笑着对闫存林说:“这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要一张破桌子?推出去吧。”闫存林不明所以地答应了。撤走了桌子,秦建云又同情地对闫存林说:“没有桌子,讲台那么高,要是腰给闪了,那可是大事。”顺势,又把讲台给刨了。没有了讲台的教室,迅速安装上了推拉黑板,拉进了教师的办公桌。

类似的教室改造工程一间间推进,持续了整个国庆节。国庆节过后,当教师们重新走进学校,赫然发现自己的教室已经变了模样。于振丽老师一周前恰好去了美国,回来后发现所有的教室都已经调整完毕,整个楼道里连一张讲桌也找不到,不由地感叹道:“怎么跟政变似的?”

痛苦地告别

上课了,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赵继红老师明显感到不适应。政治学科教室里摆进了大量的学科书籍,教室的前后还各有一台电脑。学生坐在教室里,总是习惯性地抽出一本书来阅读。课堂上一旦遇到问题,学生总会说:“上网查查吧。”

她突然感到,作为教师,她的资源优势丧失了。原来,教师是资源的占有者和控制者,经典的著作,总是教师先读,然后再传达给学生,而现在,学科教室的建设使学生和教师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她不由感到惶恐,自己该怎样吸引学生呢?在新的环境下,讲还能够吸引学生吗?如果教师的讲还不如书本来得精彩,学生又会听从谁的呼唤呢?

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来说,引进仪器设备是学科教室建设的基本内容。邓靖武的物理学科教室非常朴素,里面没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张课桌上固定的物理仪器。这也造就了一个问题,如果物理课缺少了实验,学生肯定会失望,“如果不做实验,为什么要在这里上课呢?”学生们质疑道。

环境已经容不得教师不变,环境逼迫着教师改变 。物理实验就这样成了邓靖武的物理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改,教师面临着挑战。然而,改,教师同样需要面对挑战。赵继红改变了过去爱讲的习惯,实施话题教学后,学生冒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教师根本无力解释,无法回答。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教师的功底、教师自身厚度的重要。她也慢慢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需要作为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新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围绕着核心问题,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学生指点、启发和引导。

实验的大量加入,也使得原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流程不再适应需要。邓靖武只能打破传统做法,课堂以实验为主线,每一节课都设计具体的实验任务和目标,或者学习一个器材的使用,或者探究(验证)一个规律,或者观察一个物理现象,或者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必要的时候再补充必需的物理知识。实验也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才能获得。邓靖武做过一个统计:一个学期57节物理课中有46节课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完成的,其余课由于器材限制也大多有演示实验;有时一节课不止一个实验:有时一节45分钟的课40分钟学生都在做实验。除此之外,邓靖武还以实验主题为线索,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整。

在充满未知的探索过程中,意外的惊喜常常发生,学生不时有新的发现、新的疑问,这些丰富的生成性内容经常是师生对话的源泉。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是师生在讨论、在对话、在分享,学生的思考也充实了赵继红和邓靖武对教学的理解。

闫存林对教室的功能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关切六个问题:第一,在教室里能否及时进行某个学科的阅读;第二,能否在阅读过程中就某一问题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第三,能否随时进行实验;第四,能否迅速进入—个真正的学科环境;第五,能否集中看到学生的学科作品;第六,能否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交流。在他看来,学科教室较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随着语文学科教室的建设,他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教学从—篇篇分散的文章走向一个单元,教师从准备一篇课文的讲解变成设计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材料或者指定阅读的书籍,成为教师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学科教室的建设还改变了高三的复习状态。带了八届高三的孙京老师明显感觉到高三复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孙京老师的教室里摆放着仪器设备,还有各种模型,如有机分子模型、无机晶体模型、氯化钠模型、电子云模型,墙上还挂着乙醛知识结构、醇类知识结构、烯和烷代表物的结构及性质、各类有机物衍变关系的图画。很多学生复习化学时都会来到这间教室,他们一边摆弄着模型,一边理解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难点问题,过去老师怎么讲学生都不理解,比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而在学科教室里学生可以立即动手做实验,用十分钟就可以全明白了。学科教室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第56号教室”

2009年,《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大陆出版,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中国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他坚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长达25年之久。第56号教室既是雷夫创造教育奇迹的地方,也是他教育奇迹的见证者。

与之不同,在我国,教师往往有专门的集中的办公室。教室没有历史,不太可能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淀,因为教师是动态的,而学科教室建设后,教室变成固定的,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建设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文化,并还能长期积累下去。换句话说,十一学校的教师可能像雷夫一样创造出了自己的“第56号教室”。

而学科教室的建设也在孕育新型的教师文化。

记者走进高三化学教室听课,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上课铃已经响过,不上课的陈鹤老师仍然坐在办公桌前,一点没有离开的意思。课后,与她们交谈才知道,这间教室由廖林、陈鹤、李红玉三位老师共用,他们每天都这样,一位老师上课了,其他两位老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受影响,而上课的老师也非常自然。

刚刚参加工作的陈鹤老师是第一年教高三,可她上课一点也不慌。她说,因为团队在,我随时可以求援,心里特别踏实。有时,课上三位老师会全部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碰撞与交锋。师生之间不分彼此,毫无保留。

十一学校地理教师赵蓓在一次发言中坦率地说道,自己虽然在内心里已经意识到教育必须改革,但对于学科教室的建设自己最初并不十分理解。做着,做着,她发现这些好的设想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是受学生真心喜欢的。做着、做着,自己就理解了;做着、做着,就享受了。她感慨地说道:“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必须作出选择。不干,懂不了。”

猜你喜欢

政变教室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313”教室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超学科”来啦
土耳其历年政变简史(下)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