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改进策略探析

2013-04-29张磊

职业时空 2013年9期
关键词:英语听说改进策略高职

张磊

摘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文章结合当今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可行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说;改进策略

一、引 言

教育部高校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克服聋子哑巴英语。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本”,重在培养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更要求学生会听会说,与人交流。《基本要求》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也是对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英语听说教学提出的更为实际的要求。然而,我国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大多被简化成听力课,学生很少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即使有也只是单纯复述大意。交流所必须的听和说对于高职学生仍是一个盲区,不少高职学生在面试时因“聋哑”英语被挡在就业大门之外。

高职英语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听说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听说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高职英语听说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英语听说教学改革重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然而,目前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相对落后,传统的教学形式深深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缺乏合理的运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听说课堂与其它英语课堂并无不同,学生仍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读背单词、完成课后练习等。这种老套而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此外,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评价大多实行统一测试,统一标准,无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英语运用能力大打折扣。

2.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听说能力不强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的内化能力也很欠缺。这些学生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培养,习惯了被动学习,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表现为对未来迷茫,不能准确自我定位,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发音、语调缺乏认识,英语词汇量欠缺,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听说学习。此外,高职学生没有听说英语的习惯,往往因害怕说错而不敢说,因听不懂而放弃了听力训练的机会,听说能力不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3.师资缺乏,教学设施落后

英语听说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在英语听说师资队伍中,高素质的教师十分匮乏,不少教师自身英语口语不很标准,灵活准确表达的能力有限,不能达到高校教师的标准,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差,是制约英语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语音设备陈旧,相关教学资料缺乏,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安排上,英语听说课时较少,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难以进行理想的听说训练。

三、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改进策略

1.抓好语音基础,通过口语训练来加强听力

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语音是基础。听和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技能,听力是个辨音的过程,因此正确的发音是进行听力训练的基础。英国语音学家A.C. Gimson说过:“学会一门语言,一个人只需要学会该语言50%-90%的语法,1%的词汇就足够了,但语音必须近乎100%掌握。”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不同省市,由于各地教学条件不一,学生的语音基础不尽相同。大部分高职学生语音不规范,基础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拼读国际音标,发音不准,更谈不上掌握重音、弱读、连读、节奏、音调等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听不懂也说不出。只有自己发音清楚才能听懂别人讲的话,才能准确辨音。在训练听力时,教师可将发音相近的单词置于句子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易于区分。同时加以谚语、俗语、诗歌、歌谣和绕口令等,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语音训练。听说技能是相辅相成的,口头语言交际是说者与听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但是,我们一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或训练方式。例如,传统的听力课采用“先听后做练习”的形式,练习多数是选择、填空等书面练习,学生“为听而听”。口语课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些对话范本让他们模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听说两种技能进行交叉训练,互助互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加入听辨技能的训练。如,让学生轮流上台就校园见闻、时事政治、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话题进行演讲,这样既能提高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听讲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力教学中,也可适当插入口语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在听之前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将听力材料的主题、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口头讨论,预测信息,做好听的准备;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读,以便纠正语音,加深理解。听说训练能使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锻炼说的能力,又通过说来巩固听的成果。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

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著名的语言学家H.G. Widdowson指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要求一种教学方法,把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学生听和讨论的主题都是与应用相关的,小到日常的问候会话,大到文化交流。学以致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此,要让学生把听说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听说课上,要求口语较差、不愿开口的学生,用几句话说说自己近几天的事情;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要求他们谈谈自己的专业或者时事,学会用英语思维和组织语言,以便使听说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听说教学,在学习新课之前,可让学生做课前预习,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与听说内容相关的语言资料。教学时,可将课堂提问、练习变为学生“授课”,实行师生换位。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口语练习中,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并在表演中加入竞争机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这样做也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学习条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英语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及网络资源成为听说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和图像来表达信息,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之中感受语言的刺激,并通过耳濡目染产生说英语的热情。但是,一些英语听说课教师在课堂上只会播放这些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听或看,没有对资料进行合理的编辑整合和充分利用,新资源旧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上好英语听说课,教师一定要对搜集到的听说资源进行精心地筛选、编辑和设计。例如,英文电影是听说课程使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教师仅仅扮演放映员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对电影资料进行课前剪辑和设计影片相关问题外,精心组织课堂口语活动也是极为重要的,如片段角色扮演,续讲电影等,达到听说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在学生熟悉电影片段的台词后,可以只播放画面,对学生进行现场配音训练,这种寓情于景、寓教于乐的英语语言听说能力的锻炼,会重燃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他们主动听说英语的积极性也会倍增。

4.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仅通过课堂学习就获得有关目标语的所有知识和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锻炼和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英语课外活动必不可少。英语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宽,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说活动和技能竞赛,如校园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歌曲演唱赛、英语配音活动等。教师对活动内容、进度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有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四、结 语

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积极探索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听说技能训练,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导向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听说课程课堂效率,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创建全新的、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实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Widdowson.语言教学交际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冯一粟,程中文.高职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张玉秀.高职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8).

[5] 郑苏英,任婷婷,张丽.浅谈高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2).

[6] 袁军英,江峰.高职英语听说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猜你喜欢

英语听说改进策略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视障生有效听说教学的策略
如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材料
探讨英语听说课教学计划中的影响要素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