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对策
2013-04-29谢辉
谢辉
摘要:城镇化发展是“新四化”的关键一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河北省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途径与对策,从而为解决新市民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城镇化;高校;社区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重点提出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城镇化也称“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活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增长的过程。
河北省自2008年起实行“三年大变样”工程。三年间,河北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131亿元人民币,城镇化率提高5%,吸纳人口300多万。但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率提高了,但人口的软实力并未得到根本的提升。
一、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特点
新市民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包括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或“流动人口”);二是拆迁安置居民和“城中村”居民,被动转移的城市郊区的“失地农民”;三是通过其他方式转移至城市区域的人口。
1.新市民的文化水平偏低。从新市民的组成来看,新市民的文化普遍偏低,据调查反映,有的地区社区居民中还有部分人员为文盲,小学、初中人员占据多数。
2.新市民再就业困难,收入偏低。因为文化水平低,很多居民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依靠四处打工生活,更有部分人员处于失业状态,尤其是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差。
3.新市民整体素质偏低,追求精神文明积极性不高。有的地区因为拆迁,居民得到拆迁款后没有精神依靠,肆意挥霍,钱花光后,又去找政府闹事,甚至有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社区教育的现状
1.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欠明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等。对此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凡是社区教育做得好、发展快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政府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付诸行动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中来。
2.高校没有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去。河北省的社区教育在全国属初步阶段,教育部2009年调整公布的国家级102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中,河北省只有两个,而河北省的高校有35所,高职院校有58所,独立学院18所。说明河北省并没有将高校作为社区教育阵地。我省的社区学院数量少,无法满足大众学习的需求。但河北省有这么多所高校,本身已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旦与政府、社区整合使用,可以减少重复投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从而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3.社区教育未形成制度。从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从最初良好运转,以至迅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由政府出面并直接参与建立省、市、县、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利用现有高校资源,成立河北省高校社区教育中心,统筹高校、社区、街道资源。为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可按人均5-10元标准作为学习型社区专项经费。采取“政府出资,高校培训、校企合作”由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等方式推进社区教育。
三、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举措
1.开创“高校进入社区,社区走进高校”的良好局面。整合高校内部资源,依托校内现有的成教学院或职教中心,与社区资源进行统筹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内或校外社区学院。上海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成立了19个社区学院。天津市社区学院在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市民时时、处处、终身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市朝阳社区做的也很有特色,特别是课程设置,按照“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开设和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培养“用得上”的人才。由此,河北省也可以高校为依托,根据各市发展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2.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职业培训与非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满足新市民实现就业、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等多方面的需求。社区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照顾到各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教育形式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以业余学习为主,时间上不与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相冲突,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专题;可以是具体到广场的活动,也可以发挥高校办学特色,开展有特色的社区活动。要以居民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保证社区居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3.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科技、文化等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社区也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大学生可到社区做义工,以及入社会前的准备,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从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启动新市民课堂。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新市民课堂”这一教育平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城市文化修养以及提升自己生活质量。通过“新市民课堂”对市民进行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拓宽宣传渠道,可以通过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开办主题网站等将相关的教育信息发布给社区居民,让其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在高校、社区内安排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志愿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开办主题讲座,让新市民对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品质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传统的学历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已过时,使市场竞争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成为现实。在社区教育中,根据不同区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体现“职业与生计”的功能,注重应用性。高校要发展,就要打破常规,根据社会、企业需求,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第二,校企合作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第三,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突出职业培养的特色,从而实现高校、社区、居民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海明.“新市民课堂”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6).
[2] 卢洁莹.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其理论基础[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 黄育云,于炳成,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5] 李磊.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