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布置任务时的一些不良现象
2013-04-29阿衣提拉·买买提
阿衣提拉·买买提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老师布置任务,本文探讨了老师布置任务时存在的不良现象,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布置任务 不良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变成一堂数学课的核心部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二、布置任务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解读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老师布置任务,在实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时老师布置任务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归纳起来共有三种。
现象一:问题不明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抽象的,加上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没说清楚讨论问题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明白,真正开始讨论问题时,在有的小组是个别学生唱独角戏扮演教师的角色,个别学生附和同学的发言不作任何补充。老师布置的内容和学生讨论的内容不一样。看似在合作学习,实际上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解读]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把讨论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其次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讨论的问题;最后老师让学生重新说一遍讨论的问题,特别是让学困生说一说。
现象二:内容不妥当
有时老师布置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没有研究、交流的价值;有时老师布置的内容又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
[解读]从学习内容方面应当是“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首先老师布置任务前要考虑这三种因素;其次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使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学习能够解决。
现象三:关注不妥当
布置任务时,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面,尤其是老师布置任务经常考虑的是班里中等水平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总是忽略学困生,对他们的关注不够。
[解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班里中等水平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多关注学困生,弄清楚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明白了没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每位学生受到关注、每位学生都有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10.
[2]郜舒竹.《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13.9.
[3]Neville Bennett and Charles Desforges.Matching Classroom Tasks to Students Attainments.chicago journals.
[4]杨红晔.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方法探讨.新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