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如何唤醒“沉睡的”国民

2013-04-29梁小凤

网友世界 2013年23期
关键词:新青年唤醒形式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青年》在国家面对生存与发展困境时,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运用科学思维、全面报道当时国内国际新闻、运用丰富的形式唤醒“沉睡的”国民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力图用历史关照现实,为当前媒体如何更好的促进民族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青年;唤醒;思维;内容;形式

辛亥革命以后,列强的入侵、满目疮痍的中国,迫切要求中国民众觉醒,以挽救和促进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率先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以青年为主的当代民众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社会诸事物。本文以《新青年》为个案研究媒体如何唤醒“沉睡的”国民,促进民族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运用科学的思维

思维是人借助于话语、表面显现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运用科学的思维阐释事理是传播致效的重要前提,《新青年》之所以能在当时当地引起国民巨大的反响,与其运用科学的思维传播新知识与新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1.谈礼貌

《新青年》8卷2号刊登了张崧年翻译、罗素的《梦想与事实》,罗素是从数理方面研究哲学的,注重哲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因此罗素在阐述梦想与事实的关系时“礼貌是尊敬人关于他自己的好处或他自己的戚党的好处的那部分信念的惯法”,他指出当我们对同一事件出现不同看法的时候,有人就会失于礼貌,这种失于礼貌,会造成不幸的结果,“这种失于礼貌的结果,在社会需要见地看虽坏,自破除神话见地看却是很可称”。

罗素运用联系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用明晰的观点,用中国民众熟悉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礼貌问题以及礼貌的相关之物谦虚,此类看法打開了当时民众看待礼貌的另一扇窗户,把新鲜的宗法道德内容的空气注入了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带给民众较为强烈的冲击。

2.释互助

《新青年》第8卷第2号周建人《生存竞争与互助》,“凡纯粹科学的一种学说,本来只有是非,无所谓功罪,然而一经输入中国,便时常无端的定出功罪来”。戊戌变法时,为催促革新方便,“生存竞争”在读书人中非常风行,后来又生了怨恨,甚至怨恨达尔文,说他提倡“生存竞争”,是大战的引子。

“互助利于生存,仍不能免去生物的生存竞争,对于国体以内是互助,对于国体以外还是有竞争”“合群的生物因为习性相同,成为大群,抵抗力因而增强,虽然是利,但习性相同,食物嗜好也就相同,据达尔文的意思,此中却又埋伏着竞争了”。

周建人对“生存竞争”与“互助”及国人对这两种理论产生误解这一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源于作者运用辩证的观念对这两个问题的科学认识,传递给读者的是唯有科学认识,才能正确对待社会诸事物,才有利于个人和民族的发展。

二、全面的内容

在《新青年》存续期间,其刊载国内外社会大事的习惯从未间断,经历了从固定栏目《国内(外)大事记》(1卷1号到3卷6号)到散见于杂志的新闻报道(4卷1号开始),再到固定栏目《革命日志》(第10卷开始)的过程。

《新青年》所刊载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民主、科学、等,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新青年》对这些问题的报道,唤醒“沉睡的”国民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进而积极改善个人所存在的社会。

三、丰富的形式

与同时代的《甲寅》等期刊不同,《新青年》用评论来“发表不得不发表的主张”以外,还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小说、戏剧、诗歌等形式,如实或艺术的反映或反讽实际,以多种形式来“发表不得不发表的主张”,以启蒙民智,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

1.评论

《今日教育之方针》(1卷2号),谈论当时的教育问题;《时局杂感》(3卷4号)等围绕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展开的评论,始终关注时局,批评现实。

作为《新青年》的主要构成部分,从一开始对重大事件的零散的评论,后逐渐发展成设置小栏目“随感录”(4卷4号开始)“通信”(1卷1号开始)等,吸引已经被唤醒的“沉睡的”国民参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及表达,以期以起现代意义上的广大国民的“围观”,进而影响更多的“沉睡的”国民。

2.小说

小说是《新青年》唤醒“沉睡的”的国民的另一重要形式,以鲁迅兄弟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者,为了实现《新青年》宗旨,创作了大量小说《狂人日记》(4卷5号)等;以陈嘏为代表的翻译文学工作者翻译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春潮》(1卷1-4号)等。

小说的主人公大抵都是或愚昧,或麻木,或无知,或无力的社会底层民众,结局大抵都是令人痛彻心扉的,小说的创作者或者翻译者试图通过这种紧密结合当时实际的反映,唤醒麻木不仁的民众,去争取自由与平等,推进社会的进步。

3.戏剧

《新青年》还刊载了大量与戏剧改革有关的文章,胡适的《易卜生主义》(4卷6号)中,表达了自己总结的“易卜生主义”,“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表面上看去,像是破坏的,其实完全是建设的”。

自创和翻译的戏剧也是当时《新青年》内容的一大特色,胡适的《终身大事》(6卷3号),胡适等翻译的易卜生的《娜拉》等外国戏剧,这些戏剧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示青年人深受封建宗法制度束缚时,自己主宰自己命运,反抗传统宗教神道,与《新青年》争取自由与民主宗旨高度一致的同时,有利于刺痛“沉睡”的民众的神经,唤醒其争取自由民主的意识。

4.诗歌

《新青年》刊载的诗歌首先是译诗,其次是自创诗歌。

译诗虽情感各异,但从主题上看,大都为表现现在“国家”意识和“人”的观念的作品,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爱情自由是其三大主题,与中国古诗主要表现“天下主义”观念、强调“忠君”、“国家”意识不发达明显不同。

《亚美利加》(1卷2号,陈独秀译)等,不仅引导读者思索“国家”与“人”的问题,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使张扬现代“国家”意识和“人”的观念的作品成为时尚。

胡适的《你莫忘记》(5卷3号)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打破旧政权,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主题,这对于当时麻木无知的诸多中国民众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结论

《新青年》作为一份同仁性质的杂志,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遇到重要问题的紧急关头,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学习并运用先进科学的思维,从社会生活全方位着手,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唤醒尚未觉悟的民众,寻求救国良策行为,对当代媒体报道社会转型期群体浮躁、价值观多元、信仰缺失等引起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平原.《新青年》研究(上、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2003(1).

[2]邓金明.“五四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1,5.

[3]宋素红.《新青年》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探析——兼论《新青年》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的地位[J].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2卷第4期.

作者简介:梁小凤(1978—),女,西安培华学院讲师,新闻教研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编辑实务。

猜你喜欢

新青年唤醒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唤醒”泉城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