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突围
2013-04-29
由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所共同组成的中国海域,究竟如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其中,明确了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一时间,海洋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必须澄清的是,中国海洋经济并非这两年才起步,海洋经济作为大的经济单元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沿海地区开放来展开和实施的,早期以港口和对外贸易为主,产业低端门类稀少。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上世纪80~9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海洋经济发展开始,一方面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近海空间与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海洋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如此,海洋经济的体量仍然偏小。2000年以来,海洋开发进入了新的时代,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开始,广东省等5个省市获批成为海洋经济试点。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发挥海洋潜力的关键举措,同时海洋经济也被赋予了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实现强国梦的重任。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等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启动了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等工作,以此引导海洋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目前,从区域布局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显示,自北向南形成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舟山、宁波、厦门八大海洋产业集聚中心。
从产业结构来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在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从产业活力来看,自2003年首次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0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海洋生产总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6%。当前中国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海洋产出规模、海洋产业结构、涉海就业均取得了明显成绩,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海洋经济仍处于成长期——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仍需提高。2012年5月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蓝皮书》显示,我国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多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海洋科技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仅为35%左右。
此外,海洋经济由点到面,全面开花,而各地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久前,由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中,明确对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进行财政支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出现在专项资金扶持的名单中。加之,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甚至超过70%,彼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城市仍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桥头堡,而如何突围胜出将是城市发展海洋经济亟待破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