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013-04-29胡洋吕博雄
胡洋 吕博雄
一份名为《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报告出炉。报告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调查人员选取哈尔滨市9所中学的年龄在12~18岁的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无记名方式调查,共计2151人。在全体受试中学生中,阳性心理症状总检出率为49.43%;初中生检出率为49.37%,高中生检出率为51.78%;初中生轻度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34.77%,中度以上的检出率为14.60%;高中生轻度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37.67%,中度以上检出率为14.15%。
2005年进行的一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当时检出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不足40%,8年间,上涨了近一成。”
近几年,心理门诊看病的人当中,1/3都是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这其中,一半被诊断为患有心理疾病。
调查指出,中学生阳性心理症状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强迫36.4%,人际敏感占24.6%,偏执21.5%,抑郁19.5%,焦虑15.8%,躯体化(情绪化引发的身体不适)12.8%,恐怖12.60%,精神病性11.2%。
在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强迫高居榜首。据分析,强迫的根源是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追求完美。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总会抢先安排好本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安排无疑是完美的。如此,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显现出缺少主见、优柔寡断。
青少年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也非常敏感。
父母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瓶颈。父母经常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父母是青少年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内心最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对象。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所了解和理解,这会使青少年感到松弛和自信。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