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29李丽娟
李丽娟
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即通过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降低物流费用。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状况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战略意识,管理人才缺乏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词:现代物流;成本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046-02
现代物流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是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本文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实际存在情况,重点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和作业核算以及业绩考核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行以探讨。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控制的现状
物流与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物流成本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而物流成本管理则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即通过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降低物流费用。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极言之,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战略意识
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把成本管理和控制作为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纳入发展战略。没有把物流链条作为一个整体,从战略高度进行价值、成本和效益分析;更缺乏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整合、利用的意识。使企业企业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低。我国至今少有物流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案,更不用说制定一套完善的降低物流成本策略,管理粗放,运作不规范。具体体现在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完善的质量衡量机制和持续改进、创新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忽视物流链条作业分析
物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体现出一种对时间、空间成本节约的追求。由于物流过程涉及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等一系列环节,如果这个链条上某个环节出现不协调,就有可能使全部或大部分链条运转停滞,准点供货和零库存等目标都无法实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对链条的各环节、各作业点进行分析、调整、优化,导致物流作业过程效率低下、差错率和货损率据高不下,阻碍了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三)物流信息与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信息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的中枢神经和提供高效、高质量服务的技术支撑。由于物流企业经营网络不健全,行业内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互联网、条形码、EDI、GIS等信息技术利用率和应用水平低,信息反馈能力有限,与客户之间信息兼容和共享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物流成本的控制。
(四)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紧缺人才之一。我国企业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并不多,能整合资源和运用各种物流科技的人才更是少,这是由于我国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晚、教育力量薄弱、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原因造成的。不少管理者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要求。
二、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物流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责任从成本管理部门扩展到各个部门、每个岗位,只有这样,当成本意识才会深入人心,员工才会时时以成本标准来审视每个管理活动、业务流程,不断提出完善与优化建议,实现成本意识向自觉节约行动转变。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物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采取的一种措施。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科学地测算预算期内将要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业务、投资业务、资产运作业务所需的资金和费用投入,指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资产运作活动,保证其协调健康运行;可以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对活动过程的有效控制;还可以通过对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的比较,确认经营者、责任部门或人员的工作业绩,兑现考核,奖惩到位,激发其努力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成本核算。通过导人作业基础成本制,将所有与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分类,计算出各项物流服务成本,并确定成本控制标准。
(三)加强成本动因分析与管理
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两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对固定成本的管理控制,可以通过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物流量的大小所产生的存储、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是变化的,但当运行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占物流成本的百分比就会相对稳定。对可变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优化流通组织、减少或缩短服务环节,节约服务时间、空间,提高效率实现。如强化流程设计、加强运作成本分析和管理、适时促进组织与职能变革、建立健全现代物流技术体系等
(四)加快物流营运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标准化实际上是物流企业服务技能的模块化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化,是现代物流成熟的标志。标准化基础落后,整合成本高,已成为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乃至物流行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还相当不完善,尽管已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并全面制订内部标准,推进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推进竞争优势的建立。
(五)实现第三方物流的协同化
第三方物流,是指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门的物流部门来承担。它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规模经济和专业人员与技术的优势使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而且还能创造出比供需双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且成本更低廉的物流服务。生产厂家根据客户的需求,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供应链管理,使得物流运行高效畅通,无需设置仓库、车队,避免了资金的大量占用,节省了仓储成本、人工费用等。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六)提高公共设施利用和管理能力
发展物流产业,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产业发展政策,改善交通运输环境等政府行为,都能对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通讯及网络设施、开放通讯设备,降低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成本;可以通过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及进驻工业区的限制,降低物流中心建设的土地成本负担;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推动物流EDI的建立,加强物流数据交换;还可以通过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标准修订和制订,降低物流协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