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民观念的变化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2013-04-29刘若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温饱文化

刘若实

摘要:近年来农民观念在婚姻家庭、金钱、教育、生活和法治等诸多方面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一直相对滞后,,跟不上农民观念文化的要求,导致农民处于一种文化的“饥渴”状态,只有及时认识农民观念发生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才能使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本文从农民观念变化的视角对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观念;文化“温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C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008-03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极为密切,正确的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作为一类中一个庞大群体,农民的观念对我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很多失误。在这一层面上说,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深刻认识他们在观念上的变化不仅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眼下进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甚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很大影响,因为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小康不仅指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全面进步。

一、农民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观念的确根深蒂固。特别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观念更是不易改变。但是仔细回顾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发现,农民不仅在物质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他们的传统思想也经受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在婚姻家庭、金钱、生活、教育和法治等等方面的观念都已发生很明显变化。

1.在婚姻家庭观念上,追求自由和民主,但仍受一定程度的封建思想影响

一是择偶标准发生一定变化。在过去,农村的年轻人交际范围很受限制,找对象多是靠媒人介绍。而提亲最看重的就是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是结不成儿女亲家的。但是现在这种门当户对的思想已经被不少年轻人抛在脑后,因为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打工,他们有了更多认识接触的机会,开始像城里人那样自由恋爱结婚,更加看重感情生活的质量。即使那些在农村仍然要由媒人提亲的小部分年轻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看重对方的家庭,他们开始逐渐更为重视对方的人品和能力。与此同时,家长也已经很少再包办子女的婚姻,开始给予子女更多的婚姻自主权。也不得不承认,在部分偏远的地区,大肆索要彩礼的情况盛行,名目繁多的聘金、聘礼动不动就要上万元,一些家长不得不借债娶亲。在河南部分地区,不时可以听到“嫁个姑娘满堂红,娶个媳妇全家穷”的感叹。二是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不小变化。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长期以来他们缺乏一种生活的安全感,因为社会很难给他们坚固的生存保障。所以农民几千年来都信奉“多子多福”,特别是一定要有儿子来传宗接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子女来养老送终,但他们的生育观念却已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农村“生男生女都一样”、“只生一个好”开始得到一部分觉悟高的农民的认同和响应。特别是那些外出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更多地开始考虑自己的发展,不愿意再像祖祖辈辈那样受一大堆孩子的拖累。在阜阳偏远的农村,以前那种“超生游击队”、“不要房不要田也要娃”的人明显地减少了,但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三是在家庭关系方面,夫妻之间的地位有一定的变化。随着大量的男劳力出外做工,妇女在家既要种田,又要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家庭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部分妇女也纷纷出外挣钱,夫妻之间的地位有了一定的调整,妇女的地位有一定的提高。在阜阳可以听到“男主内,女主外,妇女。才是管钱人”的说法,这是颇有意义的现象。可是也不能忽视有小部分家庭仍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奉行“男尊女卑”,妇女处于弱势状态。在笔者的老家河南农村的某地,部分外出打工的男人有钱后,搞起了婚外恋,而在家里留守的妻子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敢怒而不敢言。

2.在金钱观念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逐步落伍,而“重利轻义”甚至“偏利淡义”的价值观正在形成

农民世代以种地为生,养成了安土重迁的意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也都在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自然成为农民的主导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熟人社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原来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已经使他们在城市中很难生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开始认识到自我利益的重要。另外,农村的商品市场开始活跃,现在的农民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拿自家的农产品去市场上卖出售。如今公平竞争、追求更多利润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常态。现在的农民也学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亲兄弟明算账”,他们也像城里人那样开始信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深刻认识到了“有钱好办事”。在传统社会,村民人情交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互帮互助,它极大地维系着村庄中的“熟人关系”。在这种人情交往中,村民们讲究的是“面子”,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可是这种观念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人情交往越来越趋向理性化,村民之间即使是亲邻之间利益关系变得比较明显。如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中就发现了中原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特点。

3.在生活观念上,开始追求一些高层次的东西,但仍然是重物质轻精神

过去的农民是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生活十分的单调,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文化生活。现在的农民仍然是眷恋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可已经不再满足于“吃穿不用愁,三间房子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在大城市见过一定世面,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追求开始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村落,传统的消费习俗和观念已被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所取代,农民开始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化。现在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富裕的农户还买了录像机、数码相机,甚至买了电脑。笔者在农村也注意到特别是那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更是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可喜的现象,但问题也有。个别农民过于攀比,不惜借巨债来盖房,购买高档电器,表面上风光之后,甚至要过连菜都吃不起的日子。另外,农民用于智力开发和其他文化生活的开支不多。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也不曾表现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冲动,仍然是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比较突出。

4.在教育观念上,更为重视文化和技术的作用,但对子女的发展忧心忡忡

过去在农民的眼中,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差别是不可逾越的。农民在大城市开了眼界后,已改变看法。他们已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和知识就不会有出路,对子女寄予厚望,自己宁肯不吃不穿,砸锅卖铁卖血也要供子女读书。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农村公办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落后,跟不上现在升学竞争的要求。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但为了不至于耽误孩子的前途。不少农民咬紧牙关不惜血本把子女送到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就读。但是跟下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也伤透了农民的心。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可是毕业后找个工作都困难。他们忍不住感叹:“孩子不读大学不行,可是读完大学又怎么样呢?”

5.在民主法制观念上,农民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社会参与度仍不是很高

传统对农民的约束功能在逐步地弱化。现在“法治”文化正逐步取代原有的“礼治”文化,成为约束农民的主导社会原则。随着农村社区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原来浓厚的社区情感和信任也在逐步地淡化。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口头、非书面的承诺和自觉规范来维系人民之间的关系。“现在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进入了法治时代,不懂法、不学法,在如今的社会没法生存。近几年全国农村普遍加强普法教育工作,使农民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逐步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逐步学会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过去的农民很害怕打官司,认为打官司是很丢面子的事情,他们以世代没有进过衙门为荣。而今日的农民已经很大程度上抛弃了以前的这种陈旧的观念。特别是那些到大城市务工的农民随着法制意识的提高,致使用人单位不再敢随意克扣民工的工资。但也存在一个问题,随着农民的法制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却没有明显提高。如选举人民代表、选举村干部等类的活动,村民大多数比较冷淡,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面孔。这也是很多地方村民自治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的一个原因。

二、农民观念的变化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一些陈旧观念和传统得到了洗涮,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在萌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必须真正认识到农民观念已发生的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才能真正让农民受益,而农民公共文化需求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又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

1.及时正确引导农民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物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告别了饥饿和贫穷,开始向小康迈进,可是文化上却相对滞后。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民彻底转化观念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旧观念、旧意识仍然压在农民头上,束缚了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观念需要更新,但如果在“观念更新”的牌匾下,对农民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坐视不管,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断送已取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我们从农民自身的特征出发,对其加强教育和宣传,矫正农民的不健康的陈旧观念。这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却刻不容缓。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有,还迫切希望精神富有。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城市化、教育、大众传媒等使人民面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享乐标准和新的满足机会,把需求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于是在需求的形成和满足之间出现了差距,这种差距引起挫折和不满,使农村文化处于“贫血”状态。

2.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必须贴近农民现实

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一个社会必然存在占主流地位的世代精神,即主流文化。建设真正科学的、现代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是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在当前弘扬时代精神,鼓舞人民群众摆脱落后愚昧的观念,奋发向上,是当前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真正地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成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采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先进的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空洞的说教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们只要对传统文化在内容和进行更新和拓展,激发起生机和活力,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富裕起来的农民自然也离不开这种乡土文化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乡土文化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奇葩,文化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它的价值并予以开发,将其有序发展。可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农民虽然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可是电视节目却姓“城”不姓“农”,真正适合农民看的节目是少之又少。

3.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应符合农民愿望

近年来开展的“三下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却很难在农村扎根。科技方面没有与农村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文化方面也不过是大众传媒的“真人秀”,卫生方面如同“赶场”。对“三下乡”寄予厚望的农民现在越来越无奈。此外农民渴望参加集体活动,但是现实情况是农民现在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眼下在一部分农村兴起的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甚至赌博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有农民对集体文化活动渴求的这一原因。因为随着农村的现代化,村民之间越来越疏远,各家开始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了,像过去那种“房前屋后,饭前饭后”扎堆聊天的现象已不多见。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的红白喜事实际上可以给亲友、乡亲,提供一个交流的,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平台。特别是到了年关,出外做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平日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乡亲终于聚到了一起,可是共同的话题可能不是很多,这样大家聚在一起就可以用赌博。喝酒等方式来增进相互的了解。所以笔者认为过于批评农民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的行为也是不很妥当的。据笔者自己的见闻,多数农民的赌注不是很大,基本属于娱乐范围,并且基本上都是在农闲时间,真正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荒废生产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果采取强制的措施禁止农民赌博,又没有别的既能让农民打发时光又能增进感情的更好的方式,那么可能农民就会感叹:“不让赌了,让我们干什么去?电视,适合我们的太少;活动,村里又不组织;旅游,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级别”。这也正是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一个尴尬境地。

4.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应注重提高农民素质

我们知道认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农村缺乏人才,并且人才流失严重。一些相对素质较高的农民,都选择了出外打工,而留守的务农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自然会制约他们对农业新科技的吸纳能力。这就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除抓好普九工作外,还要重点发展一些技术性的院校,增强农民的技能,提高兼业水平。我们知道农民的就业出路不能仅限于农业和农村内部,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领域。这就要更新农民的就业观念,改变农民从业范围过于狭窄的局面,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使农民既能亦农,又能从事工业、商业等。以阜阳市为例,据有关专家调查,全市大约75%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出外做的最累最苦的工作可是收入却少得可怜;只有15%的人掌握了一定的工业、建筑业或服务业的技能;只有约3%的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科技技能。这种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猜你喜欢

温饱文化
文化与人
蜘蛛(外一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中吕·四边静】早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