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不同餐桌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2013-04-29王亚红张定军
王亚红 张定军
【摘要】在跨界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餐桌文化尤为重视。在餐桌文化里,人们表现出的行为是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涵。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形式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探究,呈现餐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希望通过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的探究与对比,以引起人们对孩子更加全面教育的关注,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综合素质内容。
【关键词】餐桌文化 教育内涵 差异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SG580研究成果之四。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5-01
餐桌文化是指人们在家庭用餐、集体聚餐的环境中所蕴含的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及用餐过程中用餐者之间交流的方式、技巧和内容等所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文化复合体。因餐桌礼仪形式的不同,所表现的文化现象也有差异性,因文化现象的差异,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内涵。不同的餐桌文化将成为青少年养成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座次安排——循法重礼与自由开放
在中国,通常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或聚餐)时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辈份最低者。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 2、4、6、8,右手边为 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 2、4、6 席,右边为 3、5、7 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从座次反应出中国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要“有大有小”不能“造次”的教育观念。 一般座次是有主人来安排的,但是中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不论主人安排的有多周到,多正确,客人都要礼让一番才肯就座,尤其是安排在首席落座的客人。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而是由于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数”,循礼法,重礼信的教育观,以及谦虚的美德。
欧美国家的餐桌大多是长方形,男主人坐在桌子的一端,女主人坐在另一端。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 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通常安排座位时要尽量避免两位男宾或两位女宾并坐在一起。 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 希望能借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 这体现了西方国家提倡平等、自由,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女士优先”的思想和教育观。
餐具使用——团结协作与个体构建
餐具可分为工具和皿具。工具用来帮助人们摄取皿具中盛放的食物,主要有筷子、勺子、刀、叉等,皿具主要用来盛放食物,主要有盘、碟、碗等。古今中外,人们进餐时所用的皿具大同小异,这里不做讨论,但在工具使用上各有特色,并且包含着各自的文化意蕴。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则使用刀叉。笼统的讲,两者作为餐具来说,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然而在材质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上却反应出不同国家的教育观。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筷子貌似简单,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它是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可以说筷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筷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脱离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将整个工作完成,这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讲究团结的精神。刀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刀叉的制作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可以看出西方人崇尚自然科学的性格。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用刀进行切,然后用叉将其夹住,最后送到口中,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在结构中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 这反应了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 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教育原则和处事方式。
餐品加工—和谐整体与独立规范
在菜品加工和烹饪上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中国菜几乎每个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每道菜中多种原材料混合,搭配,讲究色、香、味俱全。 所以,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体现了中国人重“和谐”,讲“和为贵”的教育观。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 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菜中除了少数汤菜,在正菜中一般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菜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搭配进行的,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教育观。此外,西方人做菜总是依照食谱,一板一眼的去做,而菜谱上的配料及调料都精确到克,每道程序的完成都很有次序,虽然比较机械也缺乏特色,却体现了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科学,崇尚规范,讲究次序的教育观。并且,西方国家较之中国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他们平时不会花太长时间去做饭。这与他们生活节奏比较快有关,这体现了他们懂得节约时间,时间观念很强,办事高效率的特点。
进餐方式—分享交流与个性自我
在进餐方式上,中国人吃饭都是以共同的盘子或汤碗作为器皿,通常用圆桌,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这显示出中国人喜欢“分享”,重视“交流”的教育观。而西方人就餐通常是分餐制,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并且西方喜欢自助餐,每个人随意去取自己喜欢的食物放入自己盘中,各吃各的,吃多少取多少,一般不会浪费。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在西方人的教育观点中,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
随着世界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人们的社交也越来越频繁,礼仪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餐桌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各个国家餐桌文化的差异。通过餐桌文化最终可以看出,不同的餐桌礼仪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通过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的探究与对比,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和内容,同时以引起人们对孩子更加全面教育的关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纯.中西方不同餐桌文化折射下的教育观差异[J].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2010.11.
[2]李敏,刘晓丽.国外利益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