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效应”在用工荒中的研究与应用
2013-04-29孙文浩姚俭
孙文浩 姚俭
摘要:本文通过医疗决策中由于受代表性启发方式影响误诊引起的“蜱虫效应”,对中国用工荒这一“蜱虫效应”反映的复杂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突变论;蜱虫效应;用工荒
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最早在1969年提出的,它的特点是研究非连续的变化现象,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本文借助2010年山东、河南等地蜱虫咬人致死的医疗事件,通过医疗决策中由于受代表性启发方式影响误诊引起的“蜱虫效应”,结合心理决策的方法,对中国用工荒这一“蜱虫效应”反映的复杂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蜱虫效应”
蜱,是农村一种常见的小虫子,但是2010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多个因被蜱虫叮咬致死的病例。截至2010年9月10日,河南共发现无形体病病例557人,死亡18人。山东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江苏报告13例病例,死亡4例。蜱虫所传播的是一种无形体病,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美国被发现。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体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该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且发病初期症状为发热,所以会被患者或医生当作感冒,也曾被误诊为中暑、过敏、精神病和脑膜炎等。该病很容易出现误诊,若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这一误诊现象被称为“蜱虫效应”。
二、基于“蜱虫效应”的Sgn函数突变模型
当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参数的变化又使不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那么系统状态就在这一刹那间发生了突变。“蜱虫效应”是在初期由于其他症状干扰,受到代表性启发方式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导致问题突变,从而使结果恶化。以下是代表性启发方式常引起的五种偏差。
1.对基率不敏感。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参与者不能够正确地利用基率信息。
2.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统计学中样本大小很重要,然而人们在直觉判断中,很少考虑到样本规模的大小。
3.趋均数回归。人们一般假定过去的结果可以直接预测未来的结果,总是根据与过去资料完全相关的假设来预测。
4.联合谬误。联合(两种或更多描述的联合)发生的可能性不会大于其组成成分中任何一种描述,即某一子集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高于完全包括该子集的更大集合。然而,如果联合描述比其组成成分的描述更具代表性,那么联合发生的可能性会被判断为大于其中一种成分。同时,联合事件比其组成成分更高的易得性也能引发联合谬误。
5.对偶然性的误解。科学家过分相信初始样本的结论,相信样本事件更能代表其总体,经常粗略地高估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三、“蜱虫效应”的应用
中国的用工荒是由中国教育、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不协调和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中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方面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招不到人,不得不上调工资以吸引员工。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刘易斯拐点”很吻合,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于受代表性启发方式的影响,中国“用工荒”的奇特现象容易被误解为“刘易斯拐点”到来及其他的经济现象,而在它背后的真正病根,如城乡结构失衡、教育模式失败等一系列经济教育的重大问题却被隐藏起来。本文通过“蜱虫效应”建立的Sgn函数突变模型,对在中国最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这一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与应用。
通过“蜱虫效应”来看中国“用工荒”背后的奇特经济现象,它们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它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就像蜱虫不能完全被消灭)现象;其次它有一段很长的潜伏期(这是由中国人口红利所造成的),它借助企业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的“用工荒”形式表现出它的初期症状,由于受代表性启发方式的影响容易被误以为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它的深层次原因容易被经济学家忽略。因此,暂时通过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前提下,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提高劳动生产率,破解用工难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用工荒只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表现症状。
四、总结
“蜱虫效应”启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用工荒等同于民工荒,中国暂时的用工荒可能无法直接和刘易斯拐点划等号,但也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走向刘易斯拐点的进程中,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多年来却未有全面的上涨,这有悖于国际规律。所以,需要构建合理的收入和分配制度,平稳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罗鄂湘,钱省三.突变论在经济预警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7(01).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殷红梅,葛艳.我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2).
[4]Bakken JS,Dumler JS,Chen SM,et al.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in the upper Midwest United States:a new species emerging[J].JAMA,1994(03).
[5]P.T.桑德斯.灾变理论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
[6]Bazerman D.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6th Edition)[M].Beijing:post&telecom press,2007.
[7]Kahneman D, Tversky A.Subjective probability: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2(03).
[8]Kahneman D,Slovic P,Tversky A.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9]Cox A D ,Summers J O.Heuristics and biases in the intuitive projection of retail sal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