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玫瑾:犯罪心理,有迹可循

2013-04-29李玫瑾

新安全 2013年9期
关键词:涟漪敬畏人格

李玫瑾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一定会给人们一个理由,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个‘理由当做成因去研究,那‘结论必然有问题。这样的研究起点就是错误的。因为犯罪嫌疑人的归因心理也符合人的归因规律,那就是好事一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坏事一定是外部影响造就而成的结果。其实犯罪心理问题和人的生理问题一样,人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有可能导致自杀或者杀人。

人格问题犯罪:或关系童年成长与家庭环境

每个案件的情况都不一样,但大体上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和人格问题有关,另一类则是和心理问题相关。如福建南平的郑民生砍杀儿童案就是典型的人格问题犯罪。出现人格问题犯罪,看似偶然,但必然带有与他人生中相关的因素,这就是在他的人格上存在障碍的问题。人格犯罪往往当事人受到了早年成长背景的因素影响。偏执人格的形成与生长环境也有关,偏执人格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10年左右时间,而郑民生恰恰就是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长期缺乏和家人的沟通,加之自己的性格内向人格偏执,感情事业又屡屡遭遇挫折,最终将其推向不幸。

人格障碍多是生理问题、心理发展、人格出问题引起的,很多都是在18岁以前受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生理背景(如性格中的偏执人格或自私),成长背景(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生活状态(如工作上的不如意,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社会因素而引起的内心自卑)都有可能成为形成人格问题(障碍)的成因。

一个人18岁时完成人的基本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出生时完全自然的生物人,到称为一个能够独立地理解、并按照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一时期,个人从生活上主要依赖于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学校教育也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之所以犯罪,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在其价值体系中,是否存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人在做这个事情(犯罪)之前,自身是否有理念,自身是否坚守一种“敬畏”,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另外一种就是对自我的敬畏,这种敬畏界定着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去做的,比如伤害他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其个人秉性、家庭背景的影响,教育更不容忽视。

现在的教育以升学为导向,采取客观淘汰式。考得好就是成功者,否则就是失败者。这种筛选使得一些年轻学子认为:成功只在于个人智商、个人努力。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学会与别人相处、共事。这种最最基本的知识,在我们所有层次的教育没有或很少,这使一些性格不健全的人遇到人际关系冲突时,在处理冲突。一些动物在发生争斗时,如果一方示败不再反抗,另一方都会停止,人有时却连动物都不如,非要以极端手段争个你死我活,他们不明白,冲突是很常见的一种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犯罪:重大变故或突遇刺激,或引起极端行为

另外一类就是心理问题。当事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许看似是心理很健全的人,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但当他在生活当中遇到某一个突发性刺激,就有可能过不了这个坎,这就属于特殊刺激引发的犯罪问题,一般多由心理问题(障碍)引起。心理障碍是心理发展的停滞,面对创伤用很长时间才能弥补。

比如北京三里屯京客隆超市保安杀人事件中的凶手,以及机场引爆炸药者冀中星都是因为生活中突然遭遇到不公的对待,这种不满的情绪而又无法及时得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最终引发了悲剧。然而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京客隆的保安选择了伤人,而冀中星则选择了自残。暗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比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失恋了,遭遇这样的失败肯定会内心痛苦,茶不思饭不想,三五天是正常的,但以后还得正常工作、生活,还会有新伴侣,所以创伤自然而然就会愈合。心理问题的产生多是因为认识、情绪情感、意识活动出现障碍,简称知、情、意,受每天的活动影响而出现障碍。

社会心理成因,犯罪中的“模仿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这一系列的犯罪具有“涟漪效应”的特征。“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即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社会中的中流砥柱),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和负面影响就会更加严重。形象地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也曾经关注过以跳楼为要挟讨薪的相关案例。第一起成功后,这类案件呈递增趋势, 这说明对其他作案人是具有效仿效应,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伤人事件也存在这种特征。

危机事件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即危机发生后,危机就像一颗石头投进池水中引起阵阵涟漪,对外部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涟漪效应不能有效控制,一些初始危机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为了避免涟漪效应发生,必须做好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面对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社会稳定和方便事件真相的调查,故而大多采取先封锁消息或进行“冷处理”的办法,等查明真相后才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通稿,公开事件前因后果。这样的处理手法,漠视公众知情权是小事,更为重要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政府的声音缺失或滞后,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

猜你喜欢

涟漪敬畏人格
涟漪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涟漪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