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运动伤害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2013-04-29李素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摘要】运动伤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对运动伤害的自我防护能力至关重要。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动作的不规范,而动作不规范又源于身体稳定性差,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建议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大学生运动损伤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引入高校学校体育教学。

【关键词】运动伤害 自我防护 核心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16-02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体质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健康,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的体质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增强,相反,则呈现出下降趋势[1,2,3],2011年9月2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2010年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结果显示,19-22岁的大学生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虽比前一个五年(2000-2005年)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但仍呈进一步下降趋势[4]。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针对我国各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以期提高学生体质。但是,大学生因参加体育运动而发生运动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王声湧教授提出的伤害标准[5],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约在20~60%[6,7,8,9],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伤害发生率更高[9]。其中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是发生率较高的运动伤害[10]。

运动伤害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甚至因此引发经济、法律纠纷,也影响高校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为避免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有些学校采取了消极的做法,如教学中取消了有风险的运动项目。这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在运动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但运动伤害并非全部都是“意外”,有些是可以预防的。不能因运动可能会出现伤害就“因噎废食”,放弃运动。从预防的角度来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如何把运动伤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动作的不规范[11,12]。动作不规范又源于身体稳定性差,不能提供稳定的“平台”,运动中的正常运动链被破坏,肢体出现代偿,从而使得机体局部负荷增大,导致损伤的发生。基于此,通过加强身体稳定性的训练,可以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最初用于医学康复领域[13]。从传入我国至今,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生产了极大的影响。但目前在我国,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在群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中应用较少。加强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能力,对专业运动员有益,对普通人来说,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预防、恢复各种腰椎、骨骼-肌肉运动损伤[14],增进健康。

1.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核心区的界定尚存有争议。多数学者将核心区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具体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15]。

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就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15],分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通常是对身体姿势和平衡的保持;动态稳定性是维护动作的产生和控制。核心肌群是起点和(或)止点位于核心区的肌肉群,包括起于脊柱或分布于脊柱深层的局部稳定肌,如多裂肌、椎旁肌等,控制脊柱的曲度以及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以及处于身体浅表位置的整体原动肌,如竖脊肌、臀大肌等,负责脊柱运动和方向的控制[16]。

2.核心稳定性的构成

核心稳定性是由主动子系统、被动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构成[17]。主动子系统是由所有参与脊柱稳定的核心肌群组成。维持核心稳定性的主要肌群有竖脊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多裂肌等,它们是力量产生的来源。被动子系统是由椎体﹑椎间关节﹑关节囊﹑脊柱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组成。它们在脊柱活动中起着支撑作用。在脊柱的中心区域,被动子系统还可以作为本体感受器感觉椎体位置的变化,并为控制子系统提供反馈信息。控制子系统特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主要接收来自主动子系统和被动子系统的反馈信息,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实现稳定性控制的作用。在人体的核心稳定性系统中,所有的3个亚系统是相互依存的,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并应对脊柱位置的变化以及静态与动态负荷。

3.核心稳定性的作用

在运动时,大多需要身体在一种不平衡稳定状态下来完成动作,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否则就很容易发生损伤。因此维持身体的稳定性特别重要。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可加固稳定躯干,不仅可以减少损伤的发生,还可以把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有效传递到另一个方向,顺利完成对运动的控制[18]。

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5]:

(1)维持机体姿势的稳定:人体重心位于身体的核心区域,核心肌群通过维持骨盆和脊柱的稳定确保了人体重心的平稳。

(2)建立支点,为末端肌肉的发力创造条件:核心部位只有具备坚固稳定能力, 才能为附着在其上的核心肌群提供发力的支点。

(3)承上启下:核心区位于运动链的中心,是联系上、下肢的枢纽。

(4)预防运动损伤:稳固的核心区域为人体适应变换的运动形式提供了保障[19]。

4.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训练方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进行的稳定、力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的肌肉,特别是躯干和骨盆周围深层的小肌肉群。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结合功能练习的过程,在掌握了核心肌群的收缩之后应该增加四肢的练习[21]。对于高校大学生,可采取下列训练方法[22]:

(1)稳态下的徒手练习

稳态下的徒手练习又分为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类,此类练习不需任何器械,是最基础的练习手段,目的在于使练习者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并能有效地控制身体。常用的练习方法有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2)非稳态下的徒手练习

可以利用瑞士球、平衡板(球)、弹力棒(带),充气垫、悬吊绳等不固定的器械进行。这类练习能有效地调动核心区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姿态。

已有研究证实,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损伤[20]。将核心稳定性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稳定,减少运动时肢体的代偿,减少损伤的发生。建议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大学生运动损伤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在高校学校体育教学中采用。

参考文献:

[1]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105-107.

[2]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等.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17-218,转222.

[3]张沁.90 后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其对策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30(3):68-71.

[4]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_1939247.htm.

[5]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3):299-300.

[6]林良所.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伤害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7]张万军,陈新民,等,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 298~299.

[8]白卫东,张媛,陈峰,等.广州市大学生运动伤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46-1347,转1350.

[9]任凯, 龚晓明,等.运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理科大学生 568 人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3):6558-6561.

[10]王畅,王声湧,董杉,等.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2):98-101.

[11]张万军,陈新民,等.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 298~299.

[12]陈峰,王勇,闫军,等.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J].四川体育科学,2006(2):48-49,转52.

[13]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11):58-62.

[14]Leetun DT,Ireland ML,Willson JD,et al. Core stability measures as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4,36(6):926-934.

[15]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23(2):128-130.

[16]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Acta Orthop Scand,1989,60(s230):1-54.

[17]郭树涛,王卫星,姚旭霞,等.核心稳定性——释义及形成机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20-124.

[18]陈勇,陈晶.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4):109-124.

[19]Willson JD,Dougherty CP,Ireland ML,et al. 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5,13(5):316-325.

[20]Hibbs AE,Thompson KG,French D,etc.Optimizing Performance by Improving Core Stability and Core Strength[J].Sports Med,2008,38(12):995-1008.

[21]Jeffreys I.Developing a progressive core stabilityprogram[J].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02,24(5):65-66.

[22]Fredericson M,Moore T. Core stabilisation training for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05,20(1):25-37.

作者简介:

李素萍(1977~),女,山西天镇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