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身份
2013-04-29戴水秀
戴水秀
【摘要】《麦田守望者》中,作者借主人公霍尔顿之口表达了对旧式教育方法的质疑,主人公的独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形态的主张和热切希望。在口号通天响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对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究竟做了多少呢?当我们用塞林格之“小说家言”来反思当下的中国教育现实,霍尔顿的遭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守望 转型 对话 迷失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07-01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不得意的中学生活,求学时遭遇到种种郁闷。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实,但并非没有理想:“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望”一词,让我想起了张承志的“精神高地”,想起了张炜的“心灵原野”,又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也许,霍尔顿的理想会让我们有一些思考。
一、守望的空间:学堂还是教室?
在霍尔顿的理想当中,孩子们在麦田里能够无拘无束地跑来跑去做游戏。这里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也是精神家园。虽然霍尔顿没有描绘麦田周围的景致和麦子的颜色,但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为他们提供了麦田这样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场所。从霍尔顿所处的位置来看,他也并没有事先告诫孩子们该玩什么、怎样玩,没有进行游戏方法灌输、动作示范及训示所谓的注意事项,而是放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内容和方式。这是一个孩子尽情挥洒才情的地方,这是一个孩子能够自由自主的空间。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作出最后的结论。就是这种初看无序、不规范的教学,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撇开教学的观念和行为,单就教室的环境,从学堂的视角看,变革的空间也不小。既然教室是学堂,教室环境就该是支持和方便学生学习的。学堂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到美国的学校去看一看。美国的教室就是某科老师的根据地,他们精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这个园地,进入到他们不同的教室,就会有不同的学科味道。其共同的特点是,房间中的一切陈设,都是为方便学生的学:从挂满墙壁的学科图片到摆放四周的相关学具和书籍,让置身其中的孩子们俯仰兼受熏陶,动静都能学习。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断营造一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老师的任务就是搭设平台,使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现。现实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可能接受老师传授的全部,而老师本人的认识和知识面也不可能全部满足学生,有的甚至会限制学生。教育不是按固定的模子生产人的庞大机器,而应是更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使人更合理地健康地发展。
置换了房间的主角,并不是要忽视老师的教。相反,老师的教来得更加重要,更加需要有实效。其实效,就反映在学生是否是在老师的教中做着自主建构的事情。真正把教室变成学堂,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体现这种更新的实际行动。
我们呼唤一个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堂,让学生在广阔的麦田里自由地成长。
二、守望的目的:能力还是分数?
在教师的思想意识当中,都明白“能力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都知道要教给学生的是终生有用的东西,它们不是死的显形知识,而是活的隐性智慧,而这些智慧的获得,一定会让学生在将来的人生发展中如虎添翼。但是,在“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迷茫了。
在很多老师的心底,本来是想把教学当作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业来做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谁不想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兴致盎然的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愉悦?!可是,现在要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老师们的量化分。名家的文章写得再好,你课上得再精彩,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那所有的都得免谈。现在的考试,那实实在在是考老师。因为学生考试的分数,老师们是得用它和别的学校进行比较的,学校领导找几个对比量,如果你的学生的分数比别的学校的学生的分数高,那么你就是第一名;对于各个学校的考核,是用学生上线率的多少来衡量,学校考上本科多少个,这就是标准。要评先进,要进职称,还是分数好使。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谁舍得用课堂时间来和学生“卿卿我我”?
《说文解字》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理解,教育就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所施加的影响,教师有了年龄的优势,知识的优势,经验的优势,同时还拥有管理的权力。若再把“教”字进一步拆分,会发现它以“孝”从“攵”,“攵”的本义是手拿棍棒打击,使之“孝”,使之驯服。为了评比,为了分数,我们的老师不屑于也不甘于坐在麦里边做“守望”的工作,他们要亲自上场、奔跑、抢断和射门。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首先是巫师,掌握着“天地神明”的密秘,面对着战战兢兢的土著;再次是牧师,面对着虔诚恭顺的子民,宣扬着上帝的福音,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他们完全失去了悠闲而从容的“守望”姿态,急躁得从后台跳到前台,省却一切过程和环节,赶着学生直奔结果而去。扛着“教育”的名义,拽着“爱”的旗帜在教育教学中剥夺学生的活动空间,“谋杀”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