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三科学作业的改革
2013-04-29王东
王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传统的科学作业已经发挥不出其拥有的价值,科学作业越来越要求生活化、科学化与艺术化。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初三是学生升高中的关键时期,一年内要完成新知识的教授与旧知识的复习时间非常紧,学生的压力也特别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授科学学科的经验,在对学生进行访问的基础上,针对现在初中科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使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科学作业科学化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科学学科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81-01
一、前言
21世纪,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中学生的教育尤其是科学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领会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相信科学,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必须注重对初中生的科学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初中科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然而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的科学作业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作业重复过重。重复作业使得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不高,课外时间被枯燥的作业所占用,使学生对科学浓厚的兴趣逐渐被挫伤,甚至对科学课产生反感。二是统一性的作业太多。大多数科学老师布置作业时都是统一性的,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进行适当调整,导致有些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了但还是要做无用功,而有些学生却觉得太难,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三是应试性作业太多。当前科学作业主要是根据课本与考试内容进行布置的,脱离生活的实际,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面临着学习与升学两方面的压力,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一旦对科学作业产生厌烦,不仅会影响科学课程的成绩,同时也会使情绪不稳,影响整体的成绩。
三、初中科学作业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作业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将学习内容同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将科学生活化,同时将生活科学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生活的周围了解科学、学习科学。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科学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从整体划一走向自由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学习环境都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对作业的表达形式、内容、需求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科学作业设置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科学作业成为有个性的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在设置科学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从封闭走向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与机械训练的状态,为作业设计带来新的天地。科学性质使然,科学作业的设计更应该具备发展性,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为着眼点,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让学生从书本与题海中走出来,直面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
3.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设置科学作业的时候要注意由学生独立完成向协同合作发展。进行协调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传统的作业模式都是学生自己写、自己做,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这样的作业模式缺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科学的科学作业设计要更多的体现出合作性,要更多的体现出学校、家庭、同学之间的协作。
四、初中科学作业的实践
1.制作类作业。新教材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各种动脑又动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在学习地球仪时,可以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地球仪,可以用足球、乒乓球、篮球甚至是气球等材料,在上面标出本初子午线、赤道等等,并简易画出七大洲、八大洋的轮廓,同时将自己的家乡在自制地球仪上表示出来。在讲授力的存在这一章节是,可以激发学生用橡皮塞、可乐瓶等生活用具制作水火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力的存在,加深对力作用的理解。
2.实践类作业。激发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查阅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等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变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实地调查是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观察、采访、查阅资料文献等手段,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通过实地调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树立保护自然、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用科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类作业。学会合作是科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初三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都要住校,要更多的与别人接触,教师更应该善于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坚持互动性原则,让学生同学生、学生同家长、学生同老师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学会交流的同时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4.趣味类作业。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对科学作业的设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兴趣中练。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变成喜悦与求知的欲望。同时,对与初三学生而言,也可以暂时从繁重的作业中走出来,透过科学的趣味性得到休息,获得快乐,更加有精力地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5.想像类作业。初三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要通过科学作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像在学习“摩擦”时,可以设计一次想象小论文“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摩擦”,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小结
如何摆脱科学作业的滞后性,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科学作业,是摆在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科学作业,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使科学作业尤其是初三科学作业的设置更加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永刚;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J];吉林教育;2012-03
[2] 纪成涛、尹慧;科学作业小改革 科学素养大发展[J];山东教育;2010-06
[3] 彭刘英;初中科学开放性作业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