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29张云霞张步英程晓红
张云霞 张步英 程晓红
摘 要: 本文就如何上好《高等数学》第一堂课及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作探讨,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关键词: 《高等数学》 课堂教学 第一堂课 心理疏导 数学史
目前高等学校中数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教师讲课速度偏快,初入大学的学生很难适应。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数学学习效果势在必行。
1.上好第一堂课
《高等数学》是其大学一年级中必开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应用非常广泛。网上曾流传一个帖子:“从前,在大学校园里,有一颗很高很高的树,它的名字叫高数,有很多人都挂在上面……”因此,很多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认为《高等数学》是非常难的一门学科,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恐惧心理,影响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如何上好本课程的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1.1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拉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
自我介绍是第一堂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彼此比较陌生,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学生比较了解自己,喜欢、敬佩自己,进而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风趣幽默的自我介绍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自我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良、勇敢、拼搏进取的精神,并能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个学生。
1.2简介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对《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做一简介,主要包括:(1)本课程的发展简史、作出贡献的主要人物。(2)什么是高等数学?(3)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4)高等数学有什么特点?(5)高等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6)如何学习高等数学?这样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整体认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又增强了《高等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1.3给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提醒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给出本课程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提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除教材外再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提醒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
2.加强快乐轻松学习的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克服畏惧高等数学的心理,使学生有敢说敢问的勇气。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帮助学生卸掉心理上数学学习的包袱。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2012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位男同学在刚开课不久的某天晚上,在他们班级的QQ群里发了个搞笑图片,很长时间也没人和他说话,他又发了一张。这次,我回了一句:怎么不去上晚自习?他说:没意思,不爱去。我又问:那别人呢?他说:都去上自习了。我说:你不去上自习,是不是所有作业都写完了,学习的知识都掌握了。学生说:不是的,老师,我是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之前上课也没好好听,现在也不想听,也就更不爱学了。我说:《高等数学》课我可以帮你。他立即变得很紧张:怎么帮我啊?我说:课堂上见吧!从那天起,课堂上我很关注这位学生,有机会就找他回答问题,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样做,至少可以了解他是不是在听。一段时间下来,我问过的问题他没有答错过一道,听课非常认真。前几天,在网上给我留言:老师,谢谢你,我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引入数学史[3]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把数学史和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扣住学生的心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高涨。这样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就会远离沉闷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案例:在《高等数学》的第一堂课上,向学生讲述世界科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即微积分到底是谁发明的,在欧洲大陆的学者归功于德国的莱布尼兹(1646—1716),英伦三岛的学术界授誉于牛顿。激烈的争执甚至伤害了民族感情。最后判决:微积分是莱布尼兹和牛顿共同发明的,争执才得到公正的解决。
4.结语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增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以学生为本,运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才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凸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安卓,侯少红.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3]苏英俊,汪晓勤.略论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数学通讯,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