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动摇

2013-04-29李抒望

理论与当代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抒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历史命运、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独立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又成功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关于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关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包括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毛泽东这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尽管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不够全面和具体,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做探索是极为宝贵的。它毕竟是我国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伟大起点,进而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了理论引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严重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文化鼎盛,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愈益显得光彩夺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恩格斯曾经断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时,毛泽东曾十分形象地说,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然,实际过程要复杂得多。那是一代人的探索,漂洋过海到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我们找来的。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要把从西方寻找来的真理,变成改造东方大国的武器,形成中国革命的理论,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然遇到许多特殊和复杂的问题,甚至付出巨大代价。其实,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及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和改革发展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中国近代史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營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化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加以验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理论的与时俱进催生制度的与时俱进,道路的不断拓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与制度体系,但是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