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并加强朗读
2013-04-29王焕
王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8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当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只偏重其他训练,而忽视朗读训练的现象,须知,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甚至背诵,可以让学生把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进而使文字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因而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朗读,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
朗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返读、不破词破句,不拖拉;做到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打交道”,从而牢固掌握了字音,识记了字形,进而有效地认字、识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大大增强,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通过朗读,学生与书面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因此,他人文章中的语言现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于学生自己的语言结构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若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其自觉朗读的习惯。现行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将会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而不是依靠理性分析。如,在《草原》一文中,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的蓝天、绿草、白云,以及白色的羊群等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等语句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掌握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让学生确切地感知并体会到了漓江水清、绿、静,桂林山奇、秀、险的形象和特点,使他们认识、感受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就能让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熟读成诵”。“诵”不仅仅是嘴巴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认识、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竟一动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是多么的让人钦佩。又如,在教学《小珊迪》这篇情感浓郁的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朗读入手。从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和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时,自然而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只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如《观潮》、《春到梅花山》、《美丽的大兴安岭》、《五彩池》、《草原的早晨》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范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带学生进入意境,让其认识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情态、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如,《春到梅花山》中有这样的句子:“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梅花多而密,在蓝天下竞相开放,艳丽的红花映着蓝天,仿佛一片彩云。又如,《观潮》一文中,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在文章中作者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若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情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唤起其对美的共鸣,使其领略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自然美,在脑海中再现了自然美,诱发了其想象力,这就不但发展了其形象思维。而且培养了其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由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各年级对学生的训练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来说,朗读指导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朗读指导,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又能使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使其受益匪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并加强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