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烹饪专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

2013-04-29杨峰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湖州中职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而近期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中过分强调的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使语文学科丧失了应有的人文性与审美鉴赏的趣味,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尤其在烹饪专业中,有一些是地方和区域文化紧密相连的专业,如何发挥这些专业的文化优势,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既实现了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目的,也增加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人文性 工具性 地方文化 专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69-0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类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日趋重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而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中职语文课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中职语文课如何为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服务,已经成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以专业为本,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呢?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尤其是如何处理好语文学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问题更是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以专业为本的课改之路的一把钥匙。正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作为人文学科一部分的中职语文,同样拥有这样一个不容违背的特性。但是在近期的课程改革中,部分改革者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能力和工具性特点,过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能力,使语文教学带有了很强的功利色彩。于是,应用文成了特别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课本选文成了职业教育的宣传材料,思想性多于文学性,空洞的说教失去了语文应有的文学鉴赏的美,更有甚者将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思路强加于语文教学改革中,评价其好坏就看能否体现专业性,是否能与学生的专业搭上边。这种为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违背了语文学科的一般规律,既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既不利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也谈不上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实际,让语文学科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起一种灵活而广泛的联系,在无限的语文教学空间和有限的专业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吸收更多的课程资源来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由此,我认为中职语文的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性的课程资源,如果离开了人文性来谈语文的工具性,那语文学科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实践依据

就我校的烹饪专业来说,不仅是湖州市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拥有大量完备的硬件资源,而且拥有许多与湖州当地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的传统专业,这当然是重要的软件资源,更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有时,但由于,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形式日趋严峻,客观上造成了学校生员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烹饪类学生,这些学生基本是在成绩较差的情况下来读中专的。在语文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这些学生的听、说能力差;读、写能力较低,表现在听记速度很慢,听辨抓不住中心;当众讲话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很少看课外书,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愿意写作文,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写作文或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一味地补充语文的应用能力,而没有丰富灵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和一定层面专业视野的拓宽和文化积累,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角。

所以,我认为如何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进地方文化的教学内容,添加丰富的地方文化的课程内容,将极大地解决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内容枯燥,思想空洞的问题。就烹饪专业来说吧: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以专业为本,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呢?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所以,我想从学生的不同的专业特点入手,设计与学生专业特点有关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中职语文发展的一个新出路。尤其是将我们湖州的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们的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和本专业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本乡本土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尤其是本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在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整体领悟能力和拥有促进专业发展新的眼光和独到见解。当然,我所选取的这些地方民俗文化都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地方经济中的特色专业。就拿我们湖州来讲吧,如何把湖州地方的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竹文化渗透到烹饪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湖州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运用到烹饪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是与“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的职教新理念相契合的,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

其实,将乡土文化、地方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早在教育部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所涉及,新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将地方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举措,并且已经为此而付诸行动的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主编的,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读本》一书,在本书中钱先生提出了“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他觉得,与上世纪鲁迅、胡适、钱钟书那一代人相比,我们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已经差了很多。而更大的问题是,目前所谓“世界”的概念,“全球”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西方的,甚至只是美国的,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双重危机。

应该说,钱先生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所考虑的是从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的大问题。但如果我们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和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来看,将地方民俗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我们中职的语文课堂中来,也是有其相应的价值的。我校这些特色专业的设置大多立足于湖州本土的特色经济和地方产业,而这些产业大多与湖州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湖州人本身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将这些有关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我们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来,必然能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好这个专业,而且也为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实践操作

(一)依据新教材“课外拓展延伸”,引入地方文化

新课程提倡开发教材,课外拓展延伸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扩展他们有关背景的知识面,非常重要。但教参中许多材料的内容,并不适合各个地方的学生——对于许多地方的学生来说,教参中那些内容是遥远的东西,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寻找与当地文化相联系的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地方文化背景能从“背景知识层面”影响课堂教学。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虽然不如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那么密切和直接,也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知识停靠点。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而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如,学习《湖州菜》,这一地方文化内容为“兴趣中心”,鼓励学生多角度、广泛地搜集有关《湖州菜》的材料,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以“课外拓展延伸”为依托的好处是师生都有“延伸”的要求,只要有合适的相关的地方文化,谁都愿意拿来用。

(二)以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引入地方文化

如果说“课外拓展延伸”受课文内容限制比较大的话,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了。如教学“漫游语文世界”时,我根据课文练习题让学生去了解湖州的情况:这里孕育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淳朴的民俗、民风。这里曾经有过新时器时代的文明,至今仍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在唐有桃花鳜鱼,取诗意于张志和的《渔父词》。在北宋有“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的银鱼鲈脍。相传清乾隆皇帝去海宁途径湖州,仰慕湖州荻港的“烂糊鳝丝”,特停泊湖州派人到荻港钦办此菜。

(三)以“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依托,引进地方文化

有些人认为自然学科容易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没有东西可供学生研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条明确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只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要有利于资料查阅、材料组织、采访、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归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范围。问题并不在于哪一项属于语文,而在于我们有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独行”的重要手段,而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背景是其必要前提。

(四)以课文比较阅读为依托,引进地方文化

如,教学《湖州民间的传统特色点心》这篇文章时,我们碰到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湖州民间的传统特色点心与湖州地方文化的联系?后来我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地方文化故事。同学们在充分体会的同时,也对《湖州民间的传统特色点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对课本范文进行比较阅读。尤其是说明文、民间故事、神话、诗歌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商业文化、旅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五)以语文基础训练为依托,引进地方文化

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我用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连词成段”。同学们利用曲阜的景观,利用从课本中选出来的重点词语,成功地写出了一则又一则优美文段。我还把一些片段描写放到单元考试卷中,来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以写作训练为依托,引进地方文化

出发去仁皇山春游之前,我让学生凭想象描写仁皇山的美好风光;春游中,师生在仁皇山上进行语言游戏,描述即时风光;回来之后再整理写成美文。师生同台唱和,其乐融融。

从实践的情况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地方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六种:一是课外拓展延伸,二是“利用综合性学习”,三是利用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探究)的安排,四是利用课文比较阅读,五是利用平时写作及连词成句等分项基础训练,六是结合春秋游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写作训练。也就是说,不管是教学前的预习,还是课外延伸;不管是教学中的比较阅读,还是课后的作业训练;不管是课上的合作探究,还是课外的社会实践(包括春秋游),都存在引入地方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途径。

平时,谈及地方文化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确实需要结合当地的商业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等,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就非常需要地方文化来支撑。但是,大家也有畏难情绪:一是手头缺乏当地文化的相关资料,教师也没时间去寻找这些资料;二是学生平时作业很多,即使布置了语文实践活动的作业,也大多得不到实施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燃眉之急的问题”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强烈需求”为抓手,科学选择“兴趣中心”,把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四、得出结论

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思考已经让我认识到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一味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是不合适的,只有结合工具与文化双方面特性,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教学态度,相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中职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会越来越完善,而语文课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也会越来越清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9年(1).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

[3]钱理群等主编.贵州读本[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1).

[4]殳翼骐,杨峰明.苕溪撷英[M].本校语文校本教材.

[5]殳翼骐,杨峰明. 语文(烹饪专业用,上册)[M].本校语文校本教材.

[6]殳翼骐,杨峰明. 语文(烹饪专业用,下册)[M].本校语文校本教材.

[7]殳翼骐.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 [M].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

[8]邹六根,邱中元.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骆驼文化学生读本[M].本校语文校本教材,2010年(3).

作者简介:

杨峰明(1978-),男,浙江省湖州市人,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工具性湖州中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湖州练市小学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