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八年制《新生课》的实施与教学效果调查
2013-04-29刘禹辰彭红何庆南赵同领李忠魁殷朝阳
刘禹辰 彭红 何庆南 赵同领 李忠魁 殷朝阳
【摘要】中南大学在医学教育中提出了医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思想,对八年制开展医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于2012年对所有进入医学院的新生开设《新生课》,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史,学科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成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内容还涉及到转化医学、大卫生观等医学入门课程,以及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了解医疗环境的实践。我们对所有参加《新生课》的八年制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课》获得学生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 八年制医学前教育 新生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52-02
通过医学前期教育平台,可进一步加强八年制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1]我校自开办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医学前教育改革,在开设了ICM课程(临床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的基础上,又做出另一课程改革——《新生课》。《新生课》有别于ICM课程,它是针对刚入校的新生,以兴趣为导向,由名师为主讲,通过启发式教育,将新生引入大学课堂、引入未来的领域。
一、课程目标
八年制学生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对自我人生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2]而我校八年制学生放入综合性大学两年,这两年基本是学习数、理、化、外、政治等通识课程。以往八年制学生觉得两年在校本部,与湘雅医学院的地理位置较远,心理上的归属感不强。八年制《新生课》旨在帮助医学生进校后了解专业发展简史、学科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成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等,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学习历程和职业发展生涯,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志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医学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考核方法
本科生院医学教育处制订教学大纲,在深入研究现行医学前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而制订。与ICM课程或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不同,本课程并不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及技能,而是一种引导性、启发性、概述性的课程,提供医学新生一个提早接触医学、接触本学科领域大师的机会。《新生课》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采取一种全新的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倡教授的引导和学生的充分参与,其中有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研讨式互动等环节。课程由高年级八年制学生担任教师助理。课程结束后每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三、师资队伍
由国家教学名师、院士、三级以上教授承担教学任务,与学校的“名师工程”、“名医工程”接轨。这些教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研究背景,全都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四、调查结果与结论
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课程评价和对课程设置的建议。本次调查下发问卷212份,回收209份,回收率为98.58%,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96.69%。
1.课程整体评价。调查显示学生十分认可《新生课》,认为课程内容合理且非常实用,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对课程有较充分的理解、较高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认为课程学习起到了增强学医兴趣、促进了解医学、引发更深层次思考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92.20%)并感兴趣(86.83%),认为课程对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有帮助(93.17%),通过《新生课》,91.71%的学生加深了对医学的理解,87.80%的学生提高了对医学的兴趣。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78.05%),认为课程促使他们对医学学习生涯有整体规划(74.15%),在课余时间会查阅相关资料(60.49%)。71.71%的学生认为尚需增加讨论的环节,60.49%的学生认为写论文是合理的考核方式。
2.课程内容的评价。要求学生评价每节讲座的必要性,以及选择感兴趣的讲座。调查显示学生对《百年湘雅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八年制医学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解读与卓越医师培养》以及《高水平研究性医院的内涵与人才需求》这三节课的必要性评价和兴趣最高,且“必要性的程度”和“感兴趣的讲座”高度相关,表示调查的信度较高。学生对课程1和2感觉非常有必要,是因为他们急迫想了解未来八年他们的课程及湘雅的历史;对课程4、5和7的兴趣比较低,但对其必要性的评价却并不低,表示学生对这三节医学专业性较强课程的理解可能不到位,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关。考核方式评价:基本合适,尚存改进空间。
3.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1)对于讲座内容的建议:推荐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细化对于培养方案的解读,课程的顺序再做科学的调整,增加参观类的实践性环节,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各学科简介、前沿科技、名医实例的介绍,介绍师兄师姐的科研、学习等经历。(2)对于考核方法的建议:以写论文的形式为主,还有以下建议:成组讨论、写出论文并用PPT形式作报告,考勤、课上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规定论文写作的几个具体方面,如未来的规划、课程给予的启发、课后体会。
五、讨论与建议
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和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新生课》作为医学课改项目的子课题之一,承载着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之顺利实施。从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新生课》受到广泛认可,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一些建议和意见值得进一步探索。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刚入校就被要求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是不客观的,而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有粗略的职业目标,具体的学业规划单凭几节讲座是远远不足以实现的,还需学业导师的逐步引导和个人未来的知识积累;有近四成的学生表示可能不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这提醒我们的任课老师应该在此方面加强引导,如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籍、期刊,多介绍一些医学前沿科技、名医实例、师兄师姐科研或出国经历。
调查显示,在八次课中,学生认为《从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获奖中获得的启示》、《人口与健康》两节课比较一般,这提示我们在课程设置方向还要下功夫,任课老师在教学上应充分考虑到新生的无专业知识背景,教学须深入浅出,减少专业性词汇,多讲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反映个别内容(如院史介绍)在多节讲座中重复较多,讲座顺序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我们认为教师间适当互相听课、交流,教学组织负责人与各教师适时地交流,编制成册的教案等一系列措施能解决上述问题。
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有鼓励提问、发言,但学生表现的较为被动,这与学生在中学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但我们认为采纳学生的建议,开展小组讨论、用口头或PPT形式作报告,并将其与考核评分挂钩,学生就会变得更加主动,同时纳入考核的还可有考勤、课堂提问。论文写作作为现行考核方式,还可采纳学生的建议,规定几个具体方面。
总之,医学新生对《新生课》的期望值很高,对医学知识的求知强烈,开设《新生课》是医学生早起解除医学的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学医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以及提早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是很有帮助的。作为教育人员,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引导,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将《新生课》开展得更使学生受用,同时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红等, 八年制医学前教育的探索与初步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5): 第35-36,38页.
[2]李亚敏与陈俊国, 临床医学八年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4): 第117-118页.
作者简介:
刘禹辰,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