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现课程教学与四川民居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2013-04-29彭锦
【摘要】关于“课程”,教育学家给予了许多不同的阐释,但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课程”被视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课程问题就是文化选择的问题。重视民居建筑美术教育,以开发新课程资源为契机把民居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是本校课程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学生与生活、自然、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建筑表现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四川民居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36-02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当前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出现了一种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营养的社会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空间实践上的影响力。与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有着浓厚地方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四川民居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民俗与审美信息,是地方历史的见证,是地方文化的标志,是多元文化的因子。民居建筑资源丰富多彩,为了充分利用,使建筑表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一)在民居资源中选择适合于建筑表现教学的内容
1.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充分继承和发扬本土优秀的建筑艺术传统。
教学内容选择首先从复兴传统建筑的角度出发,也被称为“振兴民俗风格”或者“振兴地方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学习传统的、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的细节,基本是继承传统,突出形式特征。例如:四川传统民居的聚落特点,它在平原上的布局,非常规整,基本上都是院落式布局。但因为受到风水理论和精神中心的影响,在朝向上非常讲究,道路、河流在村镇的方位也很有章法。比如,在《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中提出的理想住宅环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些特点,在现代建筑的平面规划布局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运用传统民居村镇布局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建筑规划方法,可以在现代住宅小区或者建筑组团的设计表现当中,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哲学思想和居住理念。
其次,从发展传统建筑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的传统地方建筑的典型符号以及对它们的发展和运用。这种方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结构上则不一定学习传统的方式。传统建筑形制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坡屋面,在川西民居中,高低起伏的青灰色的坡屋面,粉白色的墙体是民居村落给人最深刻也是最初的印象。而两坡水的人字屋顶的形制,作为传统民居的典型符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得到了很大的运用。川西民居大出檐的特点,形成了很多形式的挑拱,这种形制上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进行了变形利用,形成了很多挑檐结构。
再者,从扩展传统建筑的角度出发,即选择使用传统形式、扩展成为现代的用途的内容。这种扩展是指功能上的扩展,而形式上则是传统的。例如,传统民居雕刻精美,具有各种样式的挑拱,被简化或者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建筑外形上一些地方的现代挑檐结构。在现代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表现当中,运用传统民居外观上的建筑元素,并采用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归纳、整理、组合、和变形后,运用在现代建筑的外观上。运用现代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手法,仿制传统建筑的构件和构造,营造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空间。例如,在四川民居结构和构造上比较重要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是形成传统民居室内特色的主要元素,但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对这些梁架结构基本上取其装饰作用。
最后,从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的角度出发。这种方式比较接近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发扬本地传统的建筑符号来强调建筑的文脉感。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象征意义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很多建筑和装饰构件、花饰、物件等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不同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空间限制。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是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观念。“青瓦白墙绿树”,简单的六个字,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理念。而如此素雅的色彩观,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室内空间装饰上,大量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建筑和装饰符号,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再演绎。并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去芜存精的保留与运用。
2.建筑表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注重地方资源与课程其他资源的有机联系,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设计知识为基础,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和建筑美术的知识融会贯通,用建筑绘画和建筑模型两种方式创新表现四川民居建筑。
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的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二)建筑表现教学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循序渐进
1.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特征,不同的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有区别;其次,教学形式要活泼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再次,要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最后,要有较强的实效;只有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注意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层次与迁移及难易程度,将复杂的民居建筑资源转化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形式。“在一个均衡发展的教育系统里,强调每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艺术教育便可能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2]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基点,按照民居建筑资源内容的逻辑和分类关系,组织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建筑表现能力的素质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建筑表现课程的学习,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建构的诸要素和营造法,并且能够从空间思维的角度去进行设计和表现,掌握空间设计的基本技能并付诸实践。其中对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结构材料、空间及室内外环境、建筑细部等内容要重点掌握。
2.要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简单易行。
建筑表现教学中利用本土民居建筑资源,保证了建筑表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地方化和特色化,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选项的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3]“因为民间美术古老的原发性中,有许多与现代艺术某些观念、手法、形态息息相通。”[4]但不论是新兴内容的引进,还是内容的适应性改造等等,都不能脱离学校的教学实际,都必须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有比例、有选择性地制定一些有本土特色的内容。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考虑教学内容、课时计划、组织形式、目标达成等因素,加强有效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当地的民居建筑资源,通过参观优秀的传统建筑,调查、考察建筑,并写出考察报告。理解建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本土建筑。让学生能更多地接受到本土建筑文化教育,对长期被忽视的本土建筑文化进入主流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2](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 2版第2页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第226页
作者简介:
彭锦(1974-),女,四川德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美术教育与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