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弘扬中国仁学文化

2013-04-29贺兵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仁学道德文化

贺兵

【摘要】仁学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仁学文化影响深远,为历代大家所推崇,是支撑中国传统道德的支柱。本文简述仁学文化的形成,倡导弘扬仁学文化,构建完善的道德体系,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仁学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相对应的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却相对滞后。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道德问题。诸如,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汶川大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南京彭宇案,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招质疑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思潮正在侵蚀着中国的道德体系,如果不加以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道德的形成来源于思想,思想的改造需要文化来充盈。中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发展。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正统,应大力倡导,予以弘扬。

2.仁学文化的形成

仁学文化最早追溯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把仁作为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并将仁解释为“克己复礼”。意为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具体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又将实践仁的方法概括为“忠恕”,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他人。孔子的仁学思想逐渐自成一说,但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接受。随后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并将仁学进一步发展。到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仁学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延绵千年的正统思想。

3.仁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3.1将行孝作为行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上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是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管子·戒》上也说:“孝弟者,仁之祖也”。其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都很重视孝道。然而在当今社会,殴打怒骂父母,弑父杀母的新闻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必然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公众需要维护正常的道德秩序。巩固亲情的道德伦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继承和发扬仁,就要以行孝为基础,以孝来推动健全道德体系。

3.2大爱的人性回归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亲亲,二是泛爱众。亲亲是人性的小爱,而泛爱众是人性的大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人性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种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们忽视了爱的真谛,将大爱诠释成了愚昧,将自爱演绎成了自私。仿佛一时间世间缺乏了爱。针对这种情况,就要从思想上扭转这种意识。爱,需要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是与真、善、美相伴而生。仁学文化能造就爱的土壤,从人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给予足够的能量,促使人性归于善。

3.3重塑礼仪之邦的形象

孔子在讲仁的时候多次提及到了礼,他认为礼是仁的表现。社会道德秩序的维系要靠礼来完成。孔子强调礼,是希望人们克制自己的行为,凡事以礼相待,相敬如宾。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上都重视了礼的存在。礼仪能体现一个大国风范,也是一个大国软实力的表现。中国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需要重塑礼仪之邦的形象,让其他国家产生敬畏的心理。

4.仁学文化发展策略

4.1开展仁学文化教育

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和积淀。就中小学而言,可以开传统文化课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讲述儒家经典,宣传仁学文化,从小就灌输以“仁”为本的价值观念,贯彻实践仁的行为方式。把仁作为一种道德的标准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随着年龄增长而发芽成长。

就高校而言,可以开设仁学课程,鼓励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仁学文化氛围。另外也可以建立仁学社团,以实践仁来开展各种活动。

4.2成立仁学文化机构

政府可以引导成立一个仁学文化机构,专门负责开展仁学文化研究,定期宣传仁学文化,采取巡回演讲和举办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仁学文化,加入到推动仁学事业发展当中来。

4.3成仁学文化交流的环境

仁学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不仅仅是停留在研究和纸面宣传上,更要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当中。那些对仁学感兴趣的人,可以采取文化交流的方式,成立仁学民间组织。让更多的喜爱仁学文化的人能够参与仁学文化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认识和学习仁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5.结语

仁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仁学倡导孝悌、爱人、礼仪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仁学文化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传承下去,继承、传播、弘扬和发展。使仁学能够转化成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张改娥.浅谈孔子仁学与现代中国价值观重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4):29-31.

[3]石秀杰,宁丽新.孔子仁学思想考辩[J].兰台世界,2012(33):33-34.

[4]张改娥.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孔子仁学与现代人性的回归[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4):181-182.

猜你喜欢

仁学道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兄弟草原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谁远谁近?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