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边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013-04-29邱有永
邱有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0-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学生身边实际生活中隐藏的数学资源,并把这些鲜活的数学资源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存在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从而亲切数学,喜欢数学。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利用校园环境中的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学生每天都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他们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既熟悉又感兴趣。校园里面处处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巧妙挖掘,并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第6册)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操场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分别有些什么?回到教室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分别有些什么?教室的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分别又有些什么?这样便把本课的方位知识巧妙融入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之中,学生倍感亲切。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又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第6册)之后,我先让学生计算出教室里课桌面、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计算出校园里旗台、沙坑、篮球场的面积。只见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忙着测量、计算。在他们的眼里,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叶澜教授认为,当数学同儿童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数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除了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外,还要融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只要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蕴含了更加丰富的数学资源,这就要靠我们用心观察、慧眼识别。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第7册)中的烙饼问题。烙饼对于北方的孩子是非常熟悉的事情,而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却感到很陌生。因此,我依据地方特色,把教材中的烙饼问题改成煎薯饼问题。因为我们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喜爱吃薯饼,煎薯饼是孩子们社会生活中既熟悉又喜欢的事情。而且煎薯饼和烙饼方法相同。课堂上,学生一听说煎薯饼都十分兴奋,他们兴致浓厚,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0册)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现实生活情境:明天是邱老师爱人的生日,老师买了一个长方体的生日礼盒,想把礼物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可又不知道要买多少包装纸才既够包装又不浪费。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学生听了都很想试一试,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急得抓耳挠腮。这时我进一步启发:“需要多少包装纸与长方体礼盒的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便把本课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茅塞顿开,激活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利用时事新闻中的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事新闻、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如果能将隐含于其中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挖掘出来,无疑给数学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使数学教学更具新鲜感、时代感。
例如,教学《年、月、日》(第6册)一课。因为教材中呈现的“申奥成功”情境图在时间上离学生较久远,他们普遍感到很陌生。于是我更换为学生较熟悉的“北京举办奥运会”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间。另外,我还把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制作成动态视频呈现给学生,如:汶川地震、神舟五号、六号升天、“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等。让学生说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教学,把数学知识自然的融入时事新闻之中,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润物无声地接受了爱祖国、爱科学等相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教学《秒的认识》(第5册)一课。在导入环节,我先播放体育比赛新闻的视频片断:我国奥运健儿刘翔如迅雷般跨过终点时,全场欢呼雀跃、掌声如雷,解说员激动地汇报出他的成绩是12.91秒!然后我问:“刘翔的成绩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1秒有多久呢?你想认识秒这个单位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学生在振奋人心的现实情境中体验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为新知教学作了良好的导入。
四、利用自然现象中的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自然奥秘无限、其妙无穷,自然现象中同样孕育着许多有趣的数学资源。看似平凡的自然规律与数学王国中的知识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应该敢于发现、大胆研究,使数学教学贴近自然、增添魅力。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第9册)时,我先播放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换、周而复始,从自然现象中获得对“循环”的初步理解,接着,我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从自然现象中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第二天早晨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果树都是每年开花、结果,年年如此。”等等。学生通过自然现象中的循环现象体体验“循环”的规律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1÷3、28÷18”等算式,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这样教学,让学生在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
又如,教学《轴对称》(第10册)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树叶、蜻蜓、蝴蝶等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外形特点,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感性认识。
五、利用学生身体结构中的数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伟大杰作,其身体结构特点,包括身体各部分大小、比例等,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数学资源。学生对自身身体结构、生理发育充满了好奇,从这些方面入手挖掘数学资源,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第6册)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拇指甲的大小约是1平方厘米;把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伸开拼成的正方形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四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的大小约是1平方米;等等。这样,学生结合自身身体结构特点感性认识了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他们不但学得有趣,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第5册)一课。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可以通过对人体各部分比例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知道:嘴巴宽度约占同一水平脸部宽度的1/2;下巴长度约占脸长的1/5;眼睛的宽度约占同一水平脸部宽度的3/10;等等。这样教学,既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历程,同时也是他们探索自身身体奥秘的过程。
六、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经验的真实暴露。课堂中我们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巧妙挖掘错误资源,有效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7册)一课。学生在计算290÷30时,许多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计算为290÷30=29÷3=9……2。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问学生:“怎样检验这道题是否正确?”学生检验之后都明白做错了,但不知错在哪里?这时我又问:“看看除法竖式中的余数2在什么数位上?它应该表示什么?”学生急忙观察自己的除法竖式,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余数2在十位上,应该表示2个十,即20。这样,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错误感到惊喜,并痛定思痛,对知识加深了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挖掘身边的数学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巧妙挖掘,使数学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上、封闭在书本中。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兴趣盎然,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