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
2013-04-29季敏敏
季敏敏
摘 要: 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 文化属性 学习能力 内在潜能 自学能力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20世纪之前,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时,大多使用的是“教”与“学”。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教育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儿童增长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是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培养其具有求证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凸显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
数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总是和符号、定理、法则、记忆、运算、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成为数学教学的绊脚石。造成这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一味地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和数学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向学生阐释数学本身蕴含的鲜活的文化内涵,忽视数学在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实质及数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凸显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挖掘蕴藏在数学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本质内涵,实现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研究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要参与其中,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又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并不单纯是课堂上才需要的,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还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思考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开展数学竞赛,结合数学课本内容开展一些数学游戏和竞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相关故事。比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很强的,所有能力习惯的培养都应从小做起。教师应以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为目标,引导他们掌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教育学生在课前预习。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自己的疑惑听讲,主动询问老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课后认真复习进行整理归纳,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认真总结老师及同学的解题思路,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每位学生都认真负责,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掌握并提高其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掘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中山大学出版社.
[4]陈定华主编.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5]张起航主编.小学教学设计.陕西教育报刊出版社.
[6]傅国亮主编.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