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天地,我们共同的“家” !
2013-04-29邵杭芳
邵杭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0-01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区域活动主要是为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是一种自主活动。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幼儿常常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手上的事才做了一半又去做别的事了,东西丢在一边也不管了;整理材料时,常常是“玩时有人,收时无人”。最终我们会因为材料的原则性缺损,而给下次游戏带来许多不便和麻烦!分析此现象存在的各种潜在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有极大的意义。
实录1:
开学初期我们为小朋友提供了几副完整的棋盘,飞行棋、斗兽棋……并设为了对弈区,孩子们可以尽情游戏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经常有丢失棋子的现象。这一天,区域活动刚开始,周周就急切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的飞行棋只有棋盘和棋子了,里面的骰子不见了。”这时,刘锣亮跑过来说:“老师,老师,我们的斗兽棋里少了好几个小动物,怎么办哪?”“……”一时间来了很多告状的小朋友,这可怎么办呢?少了棋子,游戏就无法正常进行了。
分析与反思:“棋子”为什么会丢失呢?我也时常提醒幼儿要小心一点,不要把棋子和骰子弄丢了,玩好后要收拾整齐,效果可想而知了。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下棋时一般都是自由组合的,那么原则上收棋时就要大家共同承担了,然而很多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急于去做自己的事,往往把整理的任务推卸给别人,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结果棋子就处于有人玩而无人收的状态。长期如此,就会造成棋子的不完整了,而且给以后的区域活动开展带来很多不便。我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改变现状,以培养幼儿自觉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实录2:
这段时间我为对弈区制定了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规定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第一个拿到棋子的幼儿负责整理,原则是哪里拿来就放回到哪里去。一次活动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一副无人整理的棋子,我立刻召集幼儿进行询问:“小朋友,刚才玩棋子的是哪几位小朋友啊?”“老师,我和王力玩了。”“老师,我看到建建玩了。”“……”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的,很快就把所有成员都找出来了。“那谁第一个玩棋子啊?”“老师,不是我第一个玩的,”王力马上为自己辩解了。“老师,也不是我。”“老师,我玩地时候他们已经在玩了。”唉,这下好了,没有一个人承认是第一个去玩棋子的,这样的状况搞得我真是哭笑不得啊!因为找不到责任人,结果也就不了了之啦!
分析与反思:由于参与下棋的幼儿流动性较大,第一个拿棋的幼儿在玩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退出游戏,同时其他幼儿又会参与进来,待到整理时,第一个幼儿早已投入另外的游戏,忙着收另外的材料,早已忘记了自己先前的责任了。所以,“责任制”并不适合对弈区的玩具整理,也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实录3:
为了保证对弈区的游戏能正常进行,我请了班里能力较强的幼儿做监督员,让他们来督促孩子们及时收好棋子。一天,我又请了婷婷和佳佳做监督员,“老师,我不想做监督员了,”婷婷说。“老师,我也不想做了,”佳佳嘟着嘴说。“为什么啊?”我生气地问。“老师,每次玩好以后,他们都逃走了,没有人来收棋子了。”“是啊,老师,每次都是我们两个人收棋子的,我们不想收了。”
分析与反思:这种监督方法失败的原因:一是游戏结束时,多数孩子都会一哄而散,等到监督员赶到已经来不及了;二是孩子的监督力度有限,不能让所有幼儿听从。但是这些能力较强的孩子为了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只好自己整理,从而使他们成了“专门整理人”。这样的结果虽然棋子是较以前完整了,却在无意中助长了更多幼儿的依赖性和无责任感。
实录4:
之后,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趁着这种好转的趋势,我又采取表扬、赞赏和鼓励等正面教育的方法来肯定幼儿的做法。于是,游戏时常常会有孩子来告诉我,“老师,我们找到飞行棋的骰子了。”“老师,棋子找到了。”“老师,我把家里的骰子拿来了,我们又可以玩了。”游戏结束时,孩子们又会告诉我,“老师,我们的棋子收整齐了。”“老师,我们也收整齐了,一个也没少。”“……”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给与孩子们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孩子们再做好这件事的动力。
分析与反思:渐渐的,完整收好每一副棋子的行为已经内化为幼儿的自律行为了,棋子不翼而飞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想被承认的需求,当他们表现良好时,老师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赞赏,那么幼儿的这种表现将得到很好的强化。我们都知道,表扬和肯定幼儿的种种好习惯远比空洞说理要强的多,而且更能让幼儿接受和感到有信心。
问题的思考:
1.要重视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第一次。
在人生之初,幼儿要面临许多个“第一次”,而每一个“第一次”对幼儿来说都意义重大,它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和概念。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玩棋子时就应该把整理的要求明确提出并落实,使幼儿有一种行动的准则,这样就可以降低幼儿做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要运用正面教育及时纠正幼儿不良习惯。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比较多的孩子。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整理玩具上存在问题,就要及时寻找原因。在方法上,与其管束他们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不如营造出正确行为的环境氛围,进行良性心理暗示,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3.要努力创造规则的他律性和自律性之间的互动。
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自律行为不是预先就明确地存在着的,它是基于对规则有明确认识的一种自觉行为。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开放民主的状态下,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从因果关系上,体验规则的必要性,理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然后,结合幼儿的需求,引导他们萌发自律的行为,建立起一种在自觉的意志上的契约,使孩子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生成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3]杨冰.《成就一生的好习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