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性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2013-04-29文竹李静
文竹 李静
【摘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个性化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原则,激发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建设校园文化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经过营造的极富个性的校园教育环境在增长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6-02
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典型的表现之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近几年来,虽几经改革,但大学教育“千校一面”、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状况并未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缺乏特色、没有个性,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而,要想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就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要从建设个性化的高校着手。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教育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和持久的独特性征的总和。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它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
个性化教育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民主型人格,进行“全人格”的教育,也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的全面发展。“全人格”包含着下列要素的交互作用:⑴自我意识——关注自己的态度、价值以及个体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程度;⑵成就意志——在学习者的学习和个人的生活中,学习者寻求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倾向性;⑶乐观主义——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及有效学习的能力充满乐观主义的态度;⑷积极的关怀——学习者给予他人的尊重、温暖、关心的程度;⑸信任——对共同生活的同伴、同事的信任程度;⑹和谐——学习者与周围的人共同生活的和谐程度;⑺同情——从他人的立场理解其生活的处境;⑻鼓励——学习中敢于冒险的勇气以及准备接受他人帮助的能力。
二、个性化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人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遗传、教育和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既是学校必备的教学过程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际要求。在这里,教育环境是指可以控制的校内环境,它既包括学校确定的目标,倡导的价值观、精神氛围、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软环境,也包括物质条件等硬环境。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有很强的心理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功能。它也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熏陶、陶冶师生。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特定校园文化的烙印。对不同学校而言,其环境方面的个性特征是很鲜明的。也正是这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环境培养出了各式各样的人才。
三、大学生个性发展环境的营造
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就是要使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尽可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需要是实现环境因素与个性主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力,它把个性不断引向新的起点,去开拓建构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实现个性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把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同建设校园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
1.学会学习
个性化教学不是使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能把对知识的掌握视为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建构知识。
这就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心理示范功能来实现。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的主体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和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要从个性化的教学中,以自身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心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作好终身学习的榜样。因为好的榜样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示范作用,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法,使人们受到感染和激励,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示范作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实行个性化的教,遵重个性的自主性,要启发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育的作用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素质。
此外,要多开展能延伸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只有丰富学生活动课程,才能延伸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2.学会创造
个性化教学提倡创造性思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养成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
而校园文化也具有创造性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丰富知识。校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才能的人,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生生不息的创造性才能维持校园的存在。最近几年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既有高雅文化,也有通俗文化的多彩多姿的景象。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而且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促使学生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对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对发展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3.学会关心
个性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培养创造性,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品质。
校园文化具有心理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我们要把一味热衷于西方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偏向,引导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轨道上来;要把种种消极、悲观、颓废的心理状态,引导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上来;要把追求庸俗、低级趣味的生活情趣,引导到文明健康的志趣和情怀上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凝聚功能,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这种氛围使人人感到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将来走出校园,师生会以身为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会为维护母校的声誉,为母校争光而努力奋斗。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员工团结起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这样在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校园文化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 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认识。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环境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软环境。班级、教室、宿舍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辈之间的交流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经过营造的极富个性的校园教育环境在增长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2]龙献忠.办学特色与个性发展[J].民办教育研究,2005(1):104-106
[3]李如密 刘玉静 个性化教学的特征与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37-40
[4]李贵安,李铁绳 党怀兴.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