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
2013-04-29苑野薛忠义于水鹏
苑野 薛忠义 于水鹏
【摘要】本文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人民性与大众性、时代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同一。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基本特点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探索”(项目编号:L11AKS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3132013323),大连市社科重点项目“大连惩治和防御腐败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lskzd201232)。
Absrt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opular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eopl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tegrity, and leve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e.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Populariz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9-02
200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在新世纪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释,这不仅是进一步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的客观必然,也是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大成就的基本要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鲜明的自身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民性与大众性、时代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同一,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
1.人民性与大众性
人民性与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所决定的。大众性即群众性,是指大众化过程中运用大众话语、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述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看,大众性是大众化的前提,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从大众化本身看,大众性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是保证理论先进性的重要依托。人民大众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具体实践者,同时也是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承担者。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来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那么就根本无法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其次,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最为根本的行动指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最为现实和直接的奋斗目标,同时这一目标也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归宿点的。再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整个过程,既是人民群众学习、应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只有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促使其将这些理论切实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也才能为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如果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具体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其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就无法体现出来。而当代马克思主义主义要想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理论力量以及在客观物质世界改造中的巨大指导意义。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是由其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是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2.时代性与动态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产物,抓住了时代主题,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再现,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实践中,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使之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同时,还要采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离开时代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性,首先表现在其理论内容的动态性。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内部内容上,还是在自身的外在表现上均与外在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并发挥作用。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必然会随着现实世界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会在实践发展的推动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并且发展与完善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还必然会经过实践的检验再次获得新的发展与完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动态性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时代理论呼唤的回应,正是在这种回应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丰富与发展。正因为这些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人民群众中间得以广泛普及。邓小平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不是呈现出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说,它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活动相联系而使之能够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展开和运行具有动态性。再次,表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具有动态性。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是动态发展。社会环境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的影响能推得动大众化的进程,消极影响则会阻碍大众化的进程。环境的动态性,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性。
3.整体性与层次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性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统一的整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层次性,是由其对象的层次性决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又有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等有多层的群体构成。一方面,不同群体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不同。不同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所居于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各不相同。就我国而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推动力量的作用;农民阶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力军,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可以依靠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不同群体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地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不同。比如说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分散性、人员多、不稳定等特点;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易受影响等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及宗教信仰问题,每一群体每一区域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理论需求是不同的。大众群体的层次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层次性的特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如果大众群体不具有层次性,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根本不会具有层次性。正是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人民大众所具有的层次性,才使其在对理论需求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也就要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中必须对这一特点予以高度的重视,采用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传播到群众中去,使其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把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用深入浅出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新精致的画面解读理论,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及运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们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并用它来自觉地约束和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引领意识形态的同时实现其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