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导”课

2013-04-29古中标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古中标

【摘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导”的艺术,明确“导”的指向,创设“导”的氛围,熟练“导”的技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 导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9-01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和生活是融合为一体的,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应该成为生活中最好的福利,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学生在校学习的经历不应该成为他们痛苦的生活体验。而是一种有趣、轻松、快乐、令人欢愉的生活过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仅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了体现教育过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导课作为一种艺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用诗词、谚语导课,情景启悟

在生物学教学中,巧用几句俗语,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学生能初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诗词不仅有着生动的意境,更有着许多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写实内容,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语言通俗,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却是深刻无比的。如众所周知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谚语,能够把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引用“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

2.用生物学故事导课,动情启思

科学家的故事能引导人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向往。《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史能明鉴,生物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从柳树生长之谜说起,通过6位科学家的故事,揭开了光合作用之谜;讲授基因的遗传规律,从孟德尔的生平故事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说起,从中了解到孟德尔的思想、方法和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遗传规律,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过程。好的故事还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喜欢自然科学,1831年,乘坐“猎狗”号探险船,进行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不仅情节曲折感人入胜,而且故事本身所反映出的达尔文为了科学献身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3.情境导课,情感共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初中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在学习“动物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 ,结合学生喜欢吃零食的习惯,可以从这个问题人手,当你吃的甜点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现什么现象?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文知识点,使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去留意身边的生活。讲“食物链”时,教师可以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小草、小白兔、蛇和老鹰,围绕着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的戏剧冲突,通过他们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你知道吗?在这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存在吃与被吃的残酷现实……” 然后再一步步解开食物链的迷。

4.实验导课,设疑解惑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初中学生总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到实验室上实验课。用实验设疑导学,又是一种很好的导课策略。一方面,实验现象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学》下册“食物的消化”这一内容时,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先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用来质疑导课。具体的做法是:取两个试管,各放入几块碎馒头,一只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另一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清水;然后,把两只试管一块儿放入37℃的热水浴中加热10分钟左右;接着在两试管中加两三滴碘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试管中的碘液变蓝,另一只试管中的不变?”,“唾液中究竟有什么成分?”,“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的热水浴中加热10分钟?”等,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5.充分利用多媒体导课,赏析乐学

生命世界总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们精彩的画面。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和再现的功能,它可以在严寒的冬天再现桃花的娇艳。一段录像、影片、音乐、甚至一段解说等等,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景,激发他们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听效果。自然界的美能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碧海蓝天,华丽的鸟类,绚烂的蝴蝶和多姿多彩的鱼类等,通过鼠标随处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生物课堂发现生物美,展示生物美和陶冶学生审美、爱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色彩鲜艳,体现生物美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在美的氛围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时,欣赏美丽多彩的花卉,形态各异的果实,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等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鲜花、蜜蜂传粉和果实形成的愉悦情绪中,水到渠成地感受生殖器官的生长。在讲八年级《生物学》第23章《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概述时,安排播放一段“巴拿马生物网”的视频,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精彩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进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

导课,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是导课指向的出发点。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老师的“导”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抓住课堂教学的各种情景,研究“导”的艺术,明确“导”的指向,创设“导”的氛围,熟练“导”的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