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环境教育观及其培养路径
2013-04-29张彦之
张彦之
摘 要: 环境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对环境教育有很大影响。因此,为了使教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提出了强化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设备建设的步伐五点路径。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观 培养路径
一、问题缘起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视为“征服”、“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甚至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地球上出现了种种环境问题。1992年5月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所做的全球巡礼,可以使我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一个初步认识。例如根据该记者的调查,在地球上每一天: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至少1.5万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180平方英里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不胜枚举。因此,为了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教育,寄希望于教育和我们的下一代拯救濒临崩溃的环境。
换言之,环境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正在讨论的重要课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发展的方向。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不断更新,同时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基础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急需探讨与发展。
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将环境教育引进学校课程,其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是改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现状,将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教育观是怎样的,不同学校或年龄段的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理解是否不同,针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与此同时,环境教育观在教师的环境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整个环境教育的看法,有着不同环境教育观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说,环境教育观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必定要首先对环境教育观进行研究。为了能够为日后环境教育的研究提供实践与理论基础,对教师环境教育观的研究成了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
环境教育观是随着环境教育发展而出现的名词。要了解环境教育观的内涵就必须对相关的概念有所界定。
(一)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①按照环境功能的不同,把环境可分为(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在国际教育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1948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巴黎会议)首次使用了“环境教育”一词。自60年代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重视,对环境教育的概念理解一直存在分歧,直至今日,尽管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展得颇为普遍,但人们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最早界定环境教育概念的尝试,是197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美国内华达州召开的“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构建了一个影响至深,并常为各国所引用的“经典”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澄清概念的过程,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这是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因素。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作出决策,对本身的行为准则作出自我约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充实。我国学者徐辉、祝怀新在上述概念基础上,将环境教育的概念归结为跨学科性的教育科学,指出: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②
(三)环境教育观。
环境教育观,顾名思义就是环境教育的观念。《辞海》将“观念”一词解释为:(1)指对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念的形象。(2)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观察客观世界并做出反映时,人们总是透过观念这一“镜子”,人在经历某一现象的时候,开始对现象的表层有所感知,逐步地找出一些能表征现象的特征、反映现象本质的因素,进一步发现这些因素间相互关系,对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观念。这样,人就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一些关于某一现象的思维框架,一旦再接触到相同的现象,就会从这一框架出发,对对象进行解释并做出反映。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需要了解所谓“正确的”或“权威的”观念,因此采用第一层次的视角,即观察者将眼界直接投向客观世界,并从观察者的立场对世界进行描述。但是某一概念是否“正确”,是不是“权威”却会因时因人而异,观察者此时往往从第二视角进行研究,即观察者所注意到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从人们对同一现象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入手,努力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现象及经历这一现象的人。
根据现象描述,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就是主体在头脑里建构的关于环境教育本质的思维框架,换言之,就是主体对环境教育本质的一种看法。③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环境教育本质的各种描述,进一步归纳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这样就可以得知教师在环境教育本质问题上的各种观念,即各种环境教育观。
三、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观与当前国家要求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施行)》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待完善。教师的环境教育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教师对环境教育所应包含的内容上认识狭隘。重视了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获得,在环境教育观上绝大多数教师属于以知识为本位的环境教育观,三分之一的教师是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这种二元的环境教育观在当前都不可取。教师需要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观才能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环境教育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单一。在现有的环境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在沿用原有一般课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没有考虑到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这种讲授法只会使学生囿于课堂之中,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再次,教师在对环境教育的意义上认识模糊。教师没有清楚地明白环境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师能够认识到环境教育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环境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获得也是环境教育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三点,我国教师的环境教育观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环境教育观,缺少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因此,使教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尤其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四、培养路径
通过现状分析,为了能够使教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强化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与投入。
要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到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为教育部门的领导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的短期培训班,让他们树立起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规划和决策当中,为学校环境教育增加经费预算与投资,使各个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教育,从而使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得到发展。
(二)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
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主办,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师参加“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访问、培训和学习,明确教育工作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形成较为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
(三)加强在职教师环境教育的培训。
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选择、开发适当的内容,运用、创造适当的方法。因此,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在职教师培训内容上,应包括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及环境教育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分析环境问题;能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调查、解决有关当地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能选择和开发课程计划,实现普通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目的;能掌握组织和实施环境教学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更新环境意识,提高环保技能,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角色使命,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
(四)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
除了增设环境教育专业,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外,各地区师范院校应该为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使他们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时,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兼有基本的环境知识,并具有较高的环境素质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教育观,能以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为未来环境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师资保障。
(五)深化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加快教学设备建设的步伐。
环境教育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参与性等特点,致使把握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复杂、更困难。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环境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因此,如何根据环境教育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教学设备是环境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更新、充实、完善环境教育的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环境教育教学中有方法可使、有设备可用,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教学过程变得多彩多姿,使学生的能力都会发展。
注释:
①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
②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
③汪晓萍.兰州市初三学生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二十一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李子健.中小学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文芳,王茂.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回顾与思考[J].天津市:教育科学报,2002(2).
[5]史万兵.环境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1998(4).
[6]范春梅,刘捷.世界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环境保护科学,1997(4).
[7]彭振威,阎守轩:环境教育:涵义与历史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8]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