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2013-04-29洪善娣
洪善娣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如何把握?文章提出要紧扣主题;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距离;提问要难易适度;在规律探究处提问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追求热闹的一问一答的表面性提问;有未经设计的“是不是”、“对不对”的习惯性提问;有缺少思考空间的过多性提问;有偏离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无方向性提问;有偏离学习内容重点的随意性提问……我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提问的目的性造成的。小学生的学习必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同时,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备课中还要反复推敲所设计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而是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更透。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的语言条理性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难易适当,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基础设计问题。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应是学生在没有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应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后能回答的。要力戒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例如:教“长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大长方体,然后提问:“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看看大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大多会说出长方体的体积恰好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不要机械地提问:“方体的体积是不是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这样的提问难度太小,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四、在规律探究处设问,诱导反思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设提问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到最后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完美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⑤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反思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后可以将这些问题记录在该课的首页,为学生进行“自我提问”提供范例。
五、在认知偏差处追问,诱导反思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由于教师固有的思维或理解的差异,造成学生的认识与教师认识之间的差异,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话代替学生的话,教师自己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什么意思?”“是这样的意思吗?”等,根据学生回答的信息反馈,及时捕捉到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
例如,在教学“倒数”时,有学生认为“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对“倒数”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可以说这是模糊的,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准确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又是实在的,是他们认识的起点。教学其实就是要激活、重组、积累、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所以教师可在学生认知的偏差处追问,让学生将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紊乱的经验变得有序、错误的经验变得有价值。面对学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的回答,教师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与纠正,可以在追问中让学生自己反思,如逐步抛出两个问题“0.7,0.3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5,19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原先认识的不准确和不全面,产生寻找正确定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