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2013-04-29王娣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整合思想品德初中

王娣

【摘要】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与我们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主动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实践作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思想品德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3-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时间性很强,但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事例、信息等往往数量有限,更新不快,容易滞后。信息环境下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1]。我们基于网络的教学创新实践,就学科而言,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最大程度地优化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其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基于平台的互动讨论功能,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践,一定程度上既拓宽加深教材的知识,扩大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又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1.基于平台的互动讨论,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

问题的发现是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基于网络平台的充分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的视野从教材转向广阔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形成多重假设,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判断、分析与综合,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例如,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放眼世界》的学习。

首先,教师播放两分钟视频《腾飞的湛江》,让学生观看“湛江成果展”短片,并在平台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发展中的南珠滨海——湛江。

接着,教师演示湛江大力打造“南方港城、南国风光”的城市品牌,荣获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图文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思想的碰撞,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民友好交往,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请同学们在平台上畅所欲言。本环节中,教师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等媒体资源的展示,给学生以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无限暇想,激发学生对家乡湛江的热爱。

教师再播放一个动漫故事:湛江导游小明与外国游客在西餐厅发生冲突与尴尬(语言和饮食习惯的冲突、思想和文明礼节的差异),引导学生在观看动漫人物的言行基础上,体会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处境,并从比较中发现问题:(1)小明为什么会发生尴尬事件?(2)小明解决冲突与尴尬处境的方式恰当吗?为什么?(3)假如你是小明,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处理这一尴尬和困惑?通过层层提问,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发现、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分析讨论。同时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回复提交之后,认真浏览其他同伴的分析,并指出自己赞同谁的,质疑谁的,同时也要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归纳出正确的认识:必须以客观、平等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问题分析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全面清晰地呈现,更焕发了学生对友好使者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也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现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每位学生在平台提交自己的回复,让自己的表达不再是呈现给教师一人,而是呈现给每位同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深入思考、流畅表达。另外,学生在浏览他人的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的碰撞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在这种碰撞中积极地思考着。再加上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

2.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把“社会”搬进“课堂”,以此引发学生对情景中隐含问题的思考。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或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明,千姿百态”时,课前,教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来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要求:(1)调查我们身边的外来文化及其特点;(2)调查中韩“端午申遗”之争;(3)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探究成果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在组织资源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主题网站或学校门户网站的学科教学栏目,适度组织教学材料资源,让学生能从中查找或搜寻所需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搜集网络环境中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初步筛选、归类整理,积累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可用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容量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正确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知识体系。这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小组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请同学们将自己所在小组的探究成果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来向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料中领悟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及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学生对如此的内容与形式充满了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去学习?为什么?(2)对待外来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其中正确的是……?(3)你是如何看待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资源成果共享和辩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促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弘扬优秀文化工作的基本理解,大家充分认识到随着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往来日益密切,高度融合。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以及进一步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既能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合理恰当地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课堂的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并且每位学生亦深切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成功感。

3.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2]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其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显然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元的、全面的、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以前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主要是运用语言或者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其结果是学生参与不主动,课堂可能变得更加沉闷,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而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目的是形成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通过“诊断、改变、激励”来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品德发展。例如:(1)基于平台的学习过程保存。基于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将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资料进行收集和记录。包括①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既可以是学生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辩论比赛、时政知识及小论文竞赛等活动,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或主题探究活动。②引导学生将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活动计划、提交的调查报告、小论文、照片、光盘等或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个性化的体验、感受、经验等)及时加以收集汇总。通过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和个性发展。(2)评价反馈。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反馈。包括课堂学习反馈、单元考试反馈、期中考试反馈和期末考试反馈等。②学生对自己品德发展进行监控,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特色与专长等。(3)描述性评语。教师要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激励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前三项内容中的表现,如态度、能力、行为等写成评语。

通过课堂的即时反馈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认知和个性化学习,使教学与评价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提高课堂的生命力,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4.小结

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基于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沟通,自主查找资料并概括整理,并通过即时反馈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既能对习得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反馈,强化学习技能,又能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进步,促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学习行为,促进其不断思考和创新。另外,教师也可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7.

[2]新课程标准.教育部[M].北京,2001.

猜你喜欢

整合思想品德初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