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把生活引进生物课堂的作用
2013-04-27叶桂贤
叶桂贤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中,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把生活引进生物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学生把生物知识升华为能力等作用。
[关键词]生活 生物课堂 激发
生物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学科之一,是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所以学好生物知识对自身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不是会考科目,学生没有意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人的身体结构和生老病死,无不与生物学科知识有关联。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把生活引进生物课堂,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食物中的营养”教学中,教师结合校动会中班里小青完成1000米比赛后的身体情况,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青在跑1000米时会出现脸青唇白,四肢发软呢?”很多同学说:“他没有吃早餐。”教师假装不解地问:“哦?那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一样吗?是否所有的食物都含有相同量的营养物质。”同学们被这些与自己身体有密切关联的问题吸引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使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自主地从课本上找答案。
在“维生素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引出一个事例:前两天,老师的口角发炎了,服用抗生素也不能治好,后来服用了一种维生素B2,结果很快就好了。学生惊讶和求知的表情明显表露出来。选择这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又紧扣课题,学生在浓厚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解决以下问题:维生素有什么作用?它需要的量多吗?缺乏时会出现什么症状?
二、把生活引进课堂,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为学患无效,疑则有进”。说明“疑”是深入学习的“原动力”,无“疑”则无学深与透。学生的学习深化过程是一个解惑排难的过程。当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有疑待解,有难需排时,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疱,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那什么的话题会吸引学生且能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当然是生活中学生身边会出现但又不明白的话题了。
在讲“人的生殖”一节时,介绍了男女生殖系统知识后,联系历史上皇宫里的“太监”:“太监”是男性还是女性?太监是怎样产生?太监还具有生殖功能吗?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再联系当前的计划生育,启发学生:男性结扎后会变成像太监一样的人吗?真是公鸡变母鸡?学生哈哈嗤笑,在轻松课堂气氛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维活动得到空前膨胀。这样的生活例子,真是一箭双雕,既蕴藏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结合实例讲清了计划生育知识。
讲授“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教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①玲玲的爷爷重男轻女,认为玲玲的妈妈没用,只生女不生男。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为什么?②玲玲哄爷爷开心地说:“如果妈妈再生第二胎,那一定是个男孩。”这种说法对吗?③玲玲的妈妈怀孕了,爷爷很想有个男孙,所以请求医生为孕妇作胚胎性别诊断,以决定取舍,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如果许多人都这样做,对人类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家长一般都不会给予满意答案。教学中通过这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营造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在思考去解惑排难,既可享受到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又认识到生育中:男女平等、生男生女同样好、儿女都是传后人。
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豁然开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更认真、更主动,学习效果更好。
三、把生活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展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难以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晰,若强加于学生的脑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的情绪。生活不管是甜还是苦,都是有味道的,与生活有关的物品大多都是具体、实在,可以感受的。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把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带到课堂上,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快乐,又能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利于学生的理解。
在讲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时,很多学生就认为是根据植物的“叶子”的单双来区分,这明显是名词概念的误导。子叶到底是植物的哪部分结构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子叶是植物种子的一部分结构,子叶在种子内,并取出一粒花生, 把“红衣”---种皮脱落,露出白色的花生仁,而且将其掰成两片,指出这两片就是子叶。生活中学生都吃过花生米,对花生的两片花生仁很熟悉,通过教师实物的讲解后,加深了对种子结构的记忆,还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植物概念。
很多学生常把一群羊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这显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有误。因此,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学习场所---课室作为教学“道具”,把“课室”搬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课室”中的生物有:老师、同学们,还有两棵小植物、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有:空气、温度、书桌、水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我们与环境是不能完全的分割,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自然地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还准确地判断出一个课室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导入,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这样对概念理解更透切、记忆更深刻。
四、把生活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初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很多创造发明源于生活,是通过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事物感悟而来的。锯子是模仿锯齿草制造出来是因为鲁班手指被锯齿草划了一个口子而发明的、船桨是模仿鱼的鳍制造、尼龙搭扣是模仿苍耳(属植物)发明的、飞机是模仿蜻蜓飞行制造、翻译机是模仿人的神经网络功能制成,冷光是模仿萤火虫制造等等。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列举这些创新发明与生活中事物事件有关联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只要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事件才能获取创新的欲望、灵感;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现代教育理论已提示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引导学生科学地想象、思考、推理,就有可能产生创新的能力。利用生物课堂,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究活动,如在“番禺大石地区食肆控烟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所有食肆的橱房排烟设备都没有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即对所排出的气体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处理,这样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空气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产生了改进食肆排烟的欲望。于是他们以改良排气扇,使它具有过滤功能为目的,根据香烟中滤嘴的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创造性地制作出活性炭滤网前置式和后置式的过滤式排气扇。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欲望,同时使学生尝试创新的成功。
五、把生活引进课堂,有利于学生把生物知识升华为能力
在生物教学及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并用生物知识去分析、解释。例如:讲完“细菌和真菌”后让学生分析:夏天,吃剩的饭菜放在桌面,第二天就变质了;放在冰箱保鲜柜中,两三天就变质了;而放在冰箱的冷藏处,两三个星期也不变质。为什么会有不用的结果?从中你能归纳出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吗?讲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后,要求学生解释:移栽植物时,为何根要带土坨和需要去掉一部分叶?在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午,在座的哪位同学如果站在烈日下曝晒,定会焦头烂额。可为什么小草、大树却安然无恙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更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近几年的初中生物考查内容上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在“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中结合流感现象设置考查内容:今年3、4月间广州市出现了较严重的流感疫情,各所学校采用了多项有力应对措施。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⑴流感患者在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中属于 。⑵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传播。⑶为防控流感,学校落实“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⑷加强对教室、图书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清洁和消毒,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作为考试内容,是要求知识升华为能力的一种体现,而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更是把知识升华为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之一。
生物学科与生活、生产关系紧密相连,教育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适当地带到生物课堂上,有利于生物教学。但不能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淡化知识内部的研究,从而走入“生活化”的误区。只有真正把握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达成和谐的统一,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力量与价值。
[参考文献]
[1]丘小红 高山生物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景的探索.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4期
[2]马刚,向志家.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3]孔海艳.谈初中生物学中考专题复习策略.生物学教学 2011年第10期
[4]严育洪编著.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次印刷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