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图书资源的特色定位与共享利用

2013-04-27施会萍

施会萍

[摘要]随着大学的合并、扩建,很多高校出现了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多个校区,拥有了风格不同的数个图书馆。如何建设适应校区发展的特色鲜明又能共享利用的图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是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多校区 图书资源 特色定位 共享利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扩展和深入,承担着发挥教育教学后盾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既是教师教学科研的给养基地和支撑系统,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第二课堂和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更是大学文化积淀、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伴随着大学扩招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新校区建设,绝大多数高校拥有了多个校区,多则五六个,少则二三个,每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专业布局,文化特色,就图书资源建设来讲,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网络环境下,如何突出特色,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建立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校区图书资源配置分布的特点

目前,大学图书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与校区的功能定位紧密联系,是在校区特色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补充的。

(一)从校区管理模式看,多校区建设有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即以一个校区为主校区,职能部门与办学院系在其它校区设立分支机构,是工作职能的延伸,接受不同校区的统一协调、督导;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型,校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职能部门与办学院系建制较健全;有条块结合、兼而有之的混合型办学管理模式。

(二)从学生管理模式看,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分布情况,有以低年级为主的校区;有以高年级为主的校区,还有低年级与高年级混合的校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整合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对图书资源建设来讲,就要考虑学生和与之服务的教学人员的需求。

(三)从学院管理看,有几个二级学院的全部师生或有部分专业混合在一起的校区。这样布局是为了巩固发挥校区原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便于形成校区特色。

图书馆的管理与资源配置也应按照不同模式进行,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北校区为老校区,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和工科学生为主,加上多数的教职工为主要读者群,东校区主要是几个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应配置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图书资料,配合电子阅览室、期刊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读书习惯,南校区主要是涉农学科的学生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图书资料的配置相对专业化。学校考虑到各校区的均衡发展,在校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图书馆的投入和科学布局,实现各校区图书馆网络一体化建设,保证图书文献资源的共享。

二、多校区图书资源存在主要问题

(一)定位不准,空间分割,格局不合理。

由于高校扩建的规模不同,校区之间的合并大多采用大并小、优并劣的模式,出现了一校多馆,各馆无论是规模还是管理形式都不一样,大、小馆资源不均,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整体图书资源布局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对各校区新、老分馆的投入也不尽均衡,使得这种复杂性及多样性进一步加剧。受条件限制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多校区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格局是以中心校区的中心馆为主,其他校区大多成了分馆。

(二)投入不足,资料有限,调整补充量大,无法形成专业特色。

目前各高校中经费主要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基础建设中,对图书馆的投入虽然每年有增加,但要解决专业特色布局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增长较快,而与之配套的图书资源增长缓慢,有的为了保证一定品种的文献资料,只能减少复本量,忽视了系统积累其它门类的资料信息,很难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为了达到评估对图书资料的目标要求,图书资料的数量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剔旧和淘汰的较少,调整补充量大,使图书分布不尽合理,短期内无法形成各馆的专业特色。

(三)各校区对图书文献资源的需求差异明显。

校区功能定位不同必然导致读者群的需求不一样,虽然现在的读者对图书文献的需求更加广泛多元,但各校区因专业门类的不同对图书文献的需求又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很多图书文献的馆藏地点增多,文献分布更加分散,势必造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会与读者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校区教学、科研的需要,造成流通不畅,大大降低图书文献的流通效率。

(四)图书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由于各校区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各校在人员配备中多考虑就近原则,方便子女上学,不影响日常生活等因素。配备的管理服务人员不科学、不合理,无论是年龄、学历,还是管理经验,专业素养等差别较大。另外,由于扩建了新校区,人员紧张,学校为了降低成本,给图书馆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学生或临时工,导致图书馆的人员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下降,为读者服务效能不理想。

三、突出特色定位和资源共享的建议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整体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和布局定位决定着图书资源配置的定位。它的发展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一致。而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以及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突出特色馆藏。

(一)紧紧围绕办学布局,做到管理创新,突出各馆特色。

不同高校对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不同的,各馆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要紧急围绕校区为读者服务,在服务中逐步形成完善自己的特色。统分结合型管理的图书馆,要保持统一的传统,构建群体的特色,使之各有千秋,协调一致;分层次管理的,为了释放更大的积极性,层次结构要分明,职责清晰,一视同仁,避免扯皮推诿;人财物相对独立管理,应围绕校区的特点,不等不靠,形成适合自己校区读者群和校园文化的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

(二)边发展、边完善,逐步形成图书资源的特色配置。

有的馆规模大,管理经验丰富,硬件设施科学先进,读者群庞大,就要建立大而全的丰富馆藏,而有的馆受校区布局影响,要专而精,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首先,坚持“以需定进、避免重复”的原则采购图书。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需要定制专业书籍,或者参加专业协会、业务交流、校友资助等渠道获取国内外最新图书资料。由于专业书刊,阅读量有限,馆藏可灵活掌握,由图书馆统一登记,也可由阅读较多的专业老师保存,提高使用效果。其次、适时收集最新图书出版发行信息。全面掌握各类图书的出版、发行信息,了解发行动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文献采购计划。通过网上书店、网上出版社、图书网站等获取最新信息、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按照校区特点图书馆建设整体布局,优化藏书结构。再次、尝试读者自助选书。学校的每一位读者都有选书、阅读的权力,特别是专业信息量的不足导致大量专业性强、有学术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难以收藏。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定期向读者了解文献的需求情况,把书目提供给读者,把选书权交给广大师生。

(三)提高图书馆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高校图书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开展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以人为本开展工作的新要求,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工作态度、服务范围等都要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复合性知识,而且更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和维护技术、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和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懂专业、了解读者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等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图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

多校区办学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师生普遍缺乏归属感,建立图书文献资源的共享会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共享也是图书馆科学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多校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确保教育培养质量。

1.校内各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在各校区都能实现“统借统还”,有些特色资源由于受技术、人员、管理条件的影响可能暂时无法完成。建议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图书资源潜力,使读者达到一卡通用。

2.校内图书馆与各部门院系资料室共建共享

有的部门和学院都有自己积累的特色资料信息,受技术条件影响,流通范围较小,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以图书馆为主体,各专业处资料室为分枝的信息网络中心。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平台、整体建设的方式,对校内各专业处资料室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化的资源体系,合理化的资源配置和共享化的服务保障,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协调发展,使校内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3.与相关院所的特色专业文献共建共享

学校可与相近门类的国内外院校、研究院所、同城学校的图书馆等建立远程共享系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弥补资源不足,根据各校的重点专业进行分工与合作,建立特色数据库,还可结合特色专业与馆藏特点,建立专业学科信息库,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师生的优秀论文和专著数据库、“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教学课件数据库,科研项目、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等。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实现学校之间文献资源真正共享。

总之,高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多校区合并建设过程中,有的图书馆已经成为校区建设的标志性亮点,社会信息程度越高,人们对图书信息资源将有着更高要求,为了使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各校区馆藏建设特色化,提高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盛强,闫钟峰.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扩散研究——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2,V32(2):13-17

[2]孙玉鹏.多校区图书馆的典藏工作.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3):74-75

[3]常青.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9(4):130-132.

[4]张霞.对完善我国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 [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2)7+9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 山东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