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双语现象发展研究现状

2013-04-27高春燕

关键词:基础理论语言教学

高春燕

[摘要]双语现象是语言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双语现象更被纳入跨语言研究的范畴,其理论研究对语言实际运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对其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关键词]双语现 基础理论 语言教学

为了揭示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学家从社会发展,自然条件,人类生理、心理和语言本体等方面探寻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化形势的发展,语言之间的接触更为密切,跨语言研究成为近年来语言发展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

所谓跨语言研究(cross-linguistis studies),徐烈炯(1994)认为是概括涉及多种语言的理论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统称,涵盖了诸如比较语文学、对比分析、语言类型学、地区类型学、普遍语法学等等内容。简言之,跨语言研究就是指对来自不同语言环境的被试语言的发展进行观察、测试和比较。不同的语言环境对个体语言发展会产生纷繁复杂的影响,尤其以双语或多语环境更为明显,双语现象也被纳入跨语言研究的行列中。

一、双语的界定

双语现象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双语现象的研究涉及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有关双语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定义为两种语言都能象母语一样熟练;威因里希(Weinrich)认为双语就是交替地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格罗让(Grosijean)指出双语是有规则地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豪根(Haugen)认为双语是能够用两种语言完成意义的话语。

布龙菲尔德的定义强调的是语言的熟练程度,对掌握第二语言的水平要求很高,要达到与母语一样的熟练程度,研究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二语的掌握往往无法达到这一高度。威因里希的定义强调语言的交替使用情况,更符合双言现象的特征。格罗让的定义侧重于“有规则”的使用,一方面强调了语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理解为语言规划所涉及到的“双语制”的内容。豪根的定义重视语言的意义,却忽略了语言的的形式。以上定义都各有侧重,但都注意到双语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对双语的界定也就笼统概括为某一社团(可以是民族或国家)或个人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双语的使用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个人的,个人使用双语的情况实际是社会双语的具体表现。

二、双语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1.语言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

(1)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受俄国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提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通过“S-R”(刺激-反应)公式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最终目的,把复杂的先天本能和后天获得的习惯还原为简单的反射。

斯金纳(Skinner),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阐述和深化华生的“刺激-反应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可以通过习惯养成。语言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重复、操练并通过强化形成习惯的过程。

(2)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尖锐的批评。他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语言不是一套习惯而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其理论也称为先天论。

认知理论几乎与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同时出现,认知心理学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认知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的认知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有利地支持了转换生成语法学,起源于对知觉研究的格式塔学说,与行为主义针锋相对,认为学习是一种智慧的行为,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并体现为一种突现和飞跃的过程,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感知、认知才是学习的本质。

转换生成语法、认知心理学以及格式塔理论一起扩大了人类的视角,开阔了语言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双语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也不能背离基础理论。

2.双语习得研究

(1)儿童的双语习得

习得研究往往从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入手。幼儿在两岁左右能够使用不同语言,关于双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等研究也表明,幼儿大脑是有两种分离的语言系统的。而双语发展迟缓与优势则是双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造成大多数双语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较多,一般来说接触某种语言越多就预示着这种语言发展越稳定,而另一种语言的发展会相对缓慢。

(2)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一般被用于外语教学中,赛林格(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中介语”这一术语。它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存在“中介语”这一语言状态。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是双语现象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群体或个体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但也易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观上如个体机能的限制,如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学习动机等;客观上受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赋予语言的强势或弱势。

三、双语发展研究与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可作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来理解,语言教学所涵盖的内容较广,包括母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相通之处,但又属于不同的范畴,双语发展研究对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双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双语教学在双语国家或地区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常见,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是英—汉双语的教学实践。无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还是外语教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随着汉语及其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涉及成年人双语变化和发展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但由于起步较晚,仍未得到系统、稳定的发展。

研究者们对双语进行了分类,而这些分类往往对双语或二语教学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兰伯特(Lambert)划分的相加双语与相减双语。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中,提倡儿童在学校学习作为社会主导语言的汉语普通话,同时也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方式,学习者出现相加双语的情况。相减双语实际上属于语言转用的情况,个体在获得第二语言的同时逐渐失去对第一语言的使用能力。往往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移民儿童的语言情况是这一分类的典型代表。再如欧文(Ervin)和奥斯古德(Osgood)划分的并列双语与混合双语,用以描述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同情景下习得两种语言的记忆表征情况是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四、结语

双语发展研究尽管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就我国的研究现状而言,更多的是借鉴外来的知识经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兴起,是近年来双语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双语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其认知发展中的关联性是什么?第二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与母语学习中认知发展过程的异同又是什么……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疑问。

[参考文献]

[1]崔久峰,浅谈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J],语言研究,2012,第1期;

[2]吴珊,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十年(2001—2010)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25卷第1期;

[3]刘铸尔、张雪莹,布龙菲尔德语言观探析[J],科技信息,2012,第1期;

[4]李帆,浅论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J],山西科技,2007,第6期;

[5]曾涛、李珍,语言演变和习得的机制——《互动本能:语言进化和习得》述介[J],英语教师,2012,第3期。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语言教学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绿色会计浅议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大学美术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