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3-04-27陈玉峰

关键词:职业素养实践研究高职

陈玉峰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 职业素养 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同时,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培育、实训基地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认可度和关注度日益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关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的声音都反映在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上。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因此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社会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中包含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这里所指的“高端”不仅包含高超的技术与技能,还应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2]。高职教育肩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要从高职教育的特质出发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明确其关键要素应包含技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态度等多个层面。

其次,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围绕职业教育的特质,把职业素养的要素、要求和标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改革中,把先进的职业素养的要素内化到课程教学中,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融入到日常的管理行为中。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再其次,职业素养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多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由注重岗位技能向着注重职业素养迁移。职业素养逐渐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就业的敲门砖[3]。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其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率逐年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定位、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生涯模糊等[4],这些都直接反映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反思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而且彼此相对独立,使得学校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合力。这种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相互割裂。多数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化,只是通过一些学生活动或者几门课程来培养,而没有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究其根源,还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就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研究不够深入,其教育的目的性、指向性与社会的要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3.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偏向年轻化,很多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是直接由“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还存在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职业观念淡薄,自身修为不够等问题;此外,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多也缺乏对知识的实践性体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缺乏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再者,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入。

4.是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企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宣讲,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取向、管理风格、工作模式及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为高职院校,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教育方案,首先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1.针对性的开展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分析,制定了不同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将职业素养教育与岗位能力要求融合,将不同的专业对应的未来岗位进行界定,并梳理出与之对应的特定的职业素养。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归纳出特定岗位群的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管理风格等职业素养要素,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教育管理方案和学分体系,学生在修完教学学分的同时,也要修完教育管理学分。

2.实行教学管理一体化方针,制定了专任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及辅导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相关制度,建立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还从着装、操作规范、礼仪等多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并纳入考核范畴,基本实现了职业规范教育的全程渗透,并与技术要素实现了有机融合。此外,通过网络开设了“第二课堂”,建立了专业群数据库网站,将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项活动来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真正承担起了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他们将企业鲜活的案例、亲身的体验及他人的经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分享给学生。日常教学管理中将寝室卫生和文明行为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些措施找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载体,创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减少了抵触情绪,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和评价。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开设了企业文化大讲堂定期聘请企业的专家及人力资源主管来校讲学。此外还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合作,定期开展知名企业巡展、人才“双洽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5.构建了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很多方面的不可量化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一个难点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1)从课程入手,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形成了层次化的评价模型。2)通过技能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评价,以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去规范自身的行为;3)全面改革考核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强调职业作风的考核,强化考试诚信制度,与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职业素养的量化考核。

通过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不仅规范了日常教学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更从深层次上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带动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01).

[2]穆学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珊珊.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4]崔建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 2012,(11).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河北石家庄)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实践研究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