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的系统功能
2013-04-27潘双华
潘双华
【摘 要】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与人自身的协调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追求自然、社会、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科学技术;系统功能
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创造物质文明,改造和支配自然,从而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活动构成这一过程的核心,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人—自然—社会系统的调解杠杆。
一、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科学技术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实践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武器。从劳动资料来看,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标志,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它的先进与落后以及能否改进与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工具的改进与革新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较快的改进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劳动工具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不仅放大、强化和延伸了人体的功能,在生产中创造出大量在结构、性能上具有新质的生产工具,加强了对自然力的利用,而且生态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对自然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同时,做到尽量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再改造再治理,从而在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新能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开辟着新的途径。(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其智力结构,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现代化生产中,对劳动者智力的要求由以往的经验和技巧转变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脑力劳动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产品的价值不仅看它的物质消耗,也看其凝结的知识含量。而且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更丰富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科学技术通过“智化”在劳动者身上,能够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实现其本身的“现代化”,从而更大地发挥劳动者的内在潜力和劳动效能,形成一种新的、更高的改造自然的能力。(3)科学技术能够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能够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通过创新认知和创新实践,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使更宽广的自然界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自由;从微观上来说,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能够揭示事物更深一层的本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人的需要。现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现成资源,而且还可以创造出许多自然界所不能直接提供的新的物质,使人类对劳动对象的利用、开发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按照自然界物质的属性和规律,对天然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必然使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人工自然物,从而大量增加新材料、新品种的数量和不断提高它们的质量,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单纯的人同自然关系发展成了人同天然自然和人同人工自然的双重关系,从而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学技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经济提供着社会的物质支撑。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每一次经济上新的发展,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主要得益于科学的发现、技术创新的飞跃,得益于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经济环境的本质要求。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一般来讲,产业结构的性质是由技术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200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增长方式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产业结构作为一种资源转换器,最终的作用是通过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动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一种生产能耗高、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失衡状态。克服这种失衡状态的关键是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学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否合理,利用是否高效,组合是否优化。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在生产体系中的“新组合”。每一个生产函数都假定一个已知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不同,生产函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够在生产要素投入合理的基础上,高效组合、利用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利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和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资源,以此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科学技术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对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社会道德的提高。道德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可能设想在青铜器的奴隶制时代,会有完美的人道主义产生;如果没有近代科技和机器大生产代替手推磨式的生产,也就不会有资本主义文明的道德取代封建文明的道德。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运用,有力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为新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科学技术推动道德由依赖性道德向自由性道德的转变。道德秩序建立的最高标准是自律。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们的道德行为并不是源自于人们自身觉醒了的道德需要,其道德规范的实施,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制定,要求个体只需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去做,因而是一种被动的依赖性行为。而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通讯技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消解了物理空间的束缚,人们的交往面急剧扩大,交往内容日益丰富,交往方式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道德关系日益丰富、复杂。现实社会中约束人们的因素,诸如人们的舆论、组织、地区、国家等隐去、剩下的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在这种缺乏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也必将使人们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從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的建立逐步由依赖性转变为自主性,走向道德秩序建立的最高境界。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陈筠泉.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6
[6]Willia.Ecological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John Wiley&Sons.Inc,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