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探析

2013-04-27汪拓

企业导报 2013年6期

汪拓

【摘 要】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远远超过服务贸易,因此,本文是基于货物贸易的角度,分别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由此提出了如何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

一、引言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尤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增幅达186倍。同时,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逐步提高,外贸额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外汇资金。但一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势必会导致其结构的变化,那么,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结构变化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值得探讨。

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范围较广,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模式、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仅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用该类进出口商品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远远超过服务贸易,因此,本文基于货物贸易的角度来对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为统一各国的外贸商品统计需要,联合国秘书处制定了《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常把0~4类商品算作初级产品,5~8类算作制成品。一般而言,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产品额的比重越大,说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在对外贸易中处优势地位,相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对外贸易中处劣势地位。

(一)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势。(1)工业制成品的所占比重远超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初级产品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

50.3%下降到2012年的5.5%,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80年49.7%提升至2012年的94.5%。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30多年间得到了迅速、持续的高度化。以上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2)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日益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增长。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起始于1995年,从无到有,始终保持着快速地增长。到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进一步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提升至4159.6亿美元,高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促进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开始由逆差转为了顺差,并且,最近几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始终远快于进口增长速度,贸易順差的持续不断地扩大,这一方面是是由于新一轮的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好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近十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正在成为主导力量,钢材等出口的增长态势正明显减缓。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1%提高到2012年的56%,其中,技术水平较高的运输设备及机械的出口比重上升也较为明显。总体来讲,当前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3)与欧盟双边贸易值超过5000亿美元,与美国欧盟双边贸易值也接近5000亿美元。2012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到5460.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达到

3339.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总额达到2120.5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达到1219.4亿美元。美国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到4846.8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2.5%。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额达到

3517.9亿美元;自美国进口总额达到1328.9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总额达到2189.2亿美元。东盟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4000.9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0.3%。其中,我对东盟出口总额达到2042.7亿美元,我国自东盟进口总额达到1958.2亿美元;对东盟贸易顺差总额达到84.5亿美元。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缺陷。(1)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以优化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不深,档次也较低,且仍以轻纺工业品及机械设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占机电产品的比重达到90%左右,但都是自主知识品牌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2)电子技术产品依然呈现贸易逆差。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而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技术产品却是进口的主体。电子技术产品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成为我国最大贸易逆差和最大贸易顺差的产品。这种大进大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品事依赖于进口支撑出口。这主要源于发达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承担着加工的任务,从而获利较少。(3)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迅速,但支撑主力还是初级加工制成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还是偏低。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排在前十位的领域主要是玩具、家电、钢材、服装、原油、棉织品、棉布、毛针织品和棉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不高。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主要集中于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等少数领域,出口类别较少。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占主要位置的状况减缓了我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步伐。

(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现状

1.我国进口商品呈不断优化的态势,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以2007年数据为例,该年1~10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为193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25%;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为579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5%。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我国进口产品中的主体,如机电产品进口额就达到4042亿美元,这种进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呈逐步优化的趋势。换句话说,某类工业制成品进口比例的稳步提升和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逐渐下降,以及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比例持续在30%的稳定水平,并逐步降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扩大,主要是因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国产能力在提升,也降低了我国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依赖。另外,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使得我国对先进技术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需求日渐增加。

2.随着我国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资源进口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些资源包括铁矿砂、石油和铜等。据统计,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为8932千桶/天,占世界比重4.2%;铁矿砂进口69971千吨,占世界比重13.8%;铜进口668千吨,占世界比重9.8%;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为9646千桶/天,占世界比重5.2%;铁矿砂进口148128千吨,占世界比重25.4%;铜进口1357千吨,占世界比重20.6%;三年间三种资源的进口量和占世界比重都有所提升。目前,我国已是石油进口大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位居第三,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于2006年進口原油14518万吨,平均日进口量达291万桶。该年,我国的原油日均消耗量也一跃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原油消耗大国,创历史新高。资源进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进口机制日益完善。另外,适当扩充原油等战略物资的扩充也是较为明智的,但也要注意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铁矿砂、石油、铜矿和粮食等资源的进口机制和进口战略,并不断完善原油和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

3.在进口结构方面,既应看到优势,也不能忽视其不足。如我国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进口依存度偏大,使得这类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偏高,这点成了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曾一度出现了进口原材料(以钢铁为代表)过度的情况,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辅料、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主要在于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偏低且人均资源量较少,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物资和技术设备严重紧缺,由此使得我国进口依存度升高。

三、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建议

(1)鼓励拥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外出口。着重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政府应组织构建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从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建设品牌促进体系、品牌评价体系、品牌推广体系、品牌保护体系,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便利的平台和通道,大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品牌。(2)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为减轻国内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对于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海关部门应取消出口退税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其增收资源税,并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出口产品在相关环节应增收一定的环境税,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有效地调控。(3)加大力度支持短缺能源、重要原材料以及高科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完善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适应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和实施铁矿砂、铜精矿、石油、以及粮食等重要稀有资源的进口相关战略,构建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能源储备战略体系,努力开辟新市场,并建立稳定、通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伴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有利时机,选择恰当时机扩大原油进口,加强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4)进一步改进进口商品结构,提高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逐步完善机制,促进进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步优化和发展。首先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方面的彼此互补性,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其次要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的进口商品比重,加强提升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不断革新与发展。(5)科学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工贸易方式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在促进国内人口就业、扩大商品出口、提升对外贸易总值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从当前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也会存在加工链条较短、增长率低、收益率低、加剧对外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当前急需相应的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从而尽早地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相应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崔炳强.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中国对外贸易.2009(9)

[2]张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FDI的动态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R]

[4]郑桂环.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