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3-04-26卢静
卢 静
(辽宁省辽阳市农林科学院,辽阳 111000)
玉米螟是辽阳市危害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减产可达10%~30%,还可减少玉米粒重,造成玉米商业品质下降,是影响辽阳市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辽阳市对玉米螟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已展开多年,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大力防治,但玉米螟的越冬基数仍然较高,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该文旨在分析揭示玉米螟连年重发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 辽阳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
1.1 对玉米螟防治意识不强
玉米螟以幼虫钻蛀危害为主,啃食叶片可以形成花叶,钻蛀新叶形成排孔,还可啃食雌穗幼嫩籽粒。
有时受害与未受害玉米穗大小难以区别,易导致疏忽加大防治难度。目前,在某些地区农民预防意识薄弱,未认识到其对产量影响的程度,导致防治效果不明显。
1.2 田间管理粗放和各家独立种植不利于玉米螟防治
长期种植玉米是辽阳绝大多数的玉米田的现状,很多地块的连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上,有相当多的地块达20年以上。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种植密度增大导致寄主植物数量增加,利于玉米螟的繁衍。同时,各家独立的种植形式很难统一管理,容易在病虫害防治上存在漏洞,玉米螟的防治需要统防统治。有的农户仅防治玉米田局部,致使防治不彻底,造成了玉米螟危害猖獗。
1.3 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落后
目前情况下玉米螟发生规律、虫情预测预报、气候变化规律、综合防治技术、防治药剂、防螟机械等相关研究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玉米生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已难以被农民接受。玉米螟施药机械已经成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限制因子,农民找不到适用的机械,宁可不防。有些化学药剂和防治方法效果不理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又不适合一家一户采用。因此,在生产上采取防治措施的农户较少。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 (耐)虫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螟的甜玉米品种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2.1.2 控制越冬虫量
收获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过冬寄存的秸秆,一定要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可以把秸秆作为沤肥原料、饲料、燃料或粉碎、烧毁后还田。
2.1.3 设置诱集田
有计划地种植早播玉米,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集中防治。
2.1.4 人工去雄
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可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这样可消灭70%的幼虫。
2.2 生物防治
2.2.1 赤眼蜂防治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其发育而消灭害虫卵,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在60%以上,平均每667m2可挽回玉米损失30kg以上,收益为71元,成本一般为3元,远低于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成本,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在6月20日前后, 根据调查,当化蛹率达20%~30%时,往后推迟9~11天,即当田间玉米螟百株落卵达1.0~1.5块时,即为第一次放蜂时间。6月27日前后第二次放蜂,每667 m2放蜂数量为2万头,设2~3个放蜂点。方法是把赤眼蜂蜂卡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别牢即可。
2.2.2 白僵菌防治
5月中旬至6月初期间,用白僵菌封垛进行防治。方法是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粉 (商品)100g的用量,用喷粉机进行喷粉。7月份每1万m2用白僵菌粉2.5kg加75kg沙子制成颗粒剂撒在玉米植株的心叶内。
2.2.3 Bt乳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5%时,用1.5~3.0kg/hm2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在玉米的喇叭口里,或对水喷雾进行防治。
2.3 物理防治
采用高压汞灯、辐射不育等,对玉米螟成虫诱杀效果好。6月末7月初越冬玉米螟开始羽化为成虫时,在田间安装灯诱设备。每晚20点至次日早上4点开灯。
2.4 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一、二代初孵幼虫分别在春、夏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施用颗粒剂。目前常用的有辛硫磷、广灭丹等颗粒剂。
2.5 综合防治
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有效的控制玉米螟的严重危害,综合防治才是控制玉米田玉米螟危害的根本措施。采用田内与田外防治相结合、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 小结
对玉米螟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杀灭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螟虫品种、秸秆还田烧毁和白僵菌封垛,均会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杀灭害虫最为适用且效果理想的措施是释放赤眼蜂和心叶末期撒施颗粒剂,但由于释放蜂要求由乡镇主管部门统防统治,农户单个应用受到限制。实践证明,单独农户最佳杀虫办法即撒施颗粒剂,对1代玉米螟防效彻底,也大大减轻了2代玉米螟的危害,尽管增加了劳动量,但对挽回产量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作用,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