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3例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2013-04-25张红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头孢医嘱

张红梅

(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通城437400)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围手术期手术部位的率,然而国内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导致了菌群失调、不良反应等不断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大了医疗行为的风险。近年来卫生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文件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简称[2013]37号文)等,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笔者调查了我院2012年1~3月外科系统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并将结果与上级有关指南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12年1~3月全部出院病历,剔除高龄、糖尿病、免疫低下、其他部位感染、已有细菌定植或感染因素病例,共选择213份I类切口手术病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24例,女89例,年龄1~86岁,平均42.5岁。

1.2 调查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感染用药调查表,详细查阅病历和医嘱,记录患者科室、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种类、应用时机、疗程、联合用药、住院天数等,以《原则》、《通知》等为指南,参照我院行政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1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及应用标准》,从抗菌药物用药指征、用药时机,用药天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此次抽查的213例I类切口手术病倒中,手术时间均在3h内完成,切口愈合均为I类/甲级,未出现伤口感染。195例病例应用了抗菌素,应用率为91.7%,均采取静脉滴注,以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最高共65例次,占总例次的33.5%,其次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共24例次,占总例次的22.5%,再其次五水头孢唑啉20例次占10.1%,第四位为氟喹诺酮类(依诺沙星)132例占6.9%。以单药为主,二联用药为3例占1.3%,无三联以上用药者,平均用药时间为5.2d;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统计见表2,预防用药持续时间统计见表3,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此次抽查所有病例使用的抗菌药物前10位药品排序,见表1。

表1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频度最高的前10位药物

表2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机统计

表3 预防用药持续时间统计

3 讨论

3.1 预防用药指征

I类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用抗菌药物,仅在高危因素或者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1]。本次调查中,已剔除高龄、糖尿病、免疫低下、其他部位感染、已有细菌定植或感染因素病例,仍有195例占91.7%病例应用了抗菌素,远远超过了卫生部[2013]37号文指出的: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比例不得超过30%的规定。说明我院医生在应用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方面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医师应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习惯,在手术前充分估计患者是否有感染可能的因素,本次调查中有18例手术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后未出现感染、合并症,痊愈出院,以事实表明,I类切口手术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3.2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I 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皮肤,以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为主。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价格低廉的抗菌物,首选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3]。由表1可见,抗菌素应用频度最高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共65例次占33.4%,居第二位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有44例次占12.4%,再其次是五水头孢唑啉、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与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相比,不具优势且价格较贵;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抗产青霉素酶的细菌为主,一般仅用于中、重度感染,常规预防应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增加了耐药菌珠的产生[2];五水头孢唑啉,虽然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但价格远远高于一般的头孢唑啉,均不宜作为I类切口预防用药;表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起点较高。另外,喹诺酮类近年来由于滥用较多,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泌尿外科手术除外)[3]。

3.3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要有明确指征,仅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I类切口无联合用药指征,无需联合用药。此次调查中,联合用药者3例占1.3%,但较去年下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说明医生们在I类切口联合用药意识上有所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加强重视。

3.4 预防用药时机

预防用药时机及其关键,为了使手术患者在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原则》明确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本次抽查中,有161例占82.4%的病例在手术前0.5~2h内给药,说明医生已经能较好地掌握给药时机,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部分医嘱将术前以预防用药开在长期医嘱中,而在临时医嘱中未体现具体用药时间。由于预防用药常用的是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半衰期较短,如果将预防用药开在长期医嘱中,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很难明确准确用药时间。建议医生以后将手术预防用药开在临时医嘱中,并注明“术前半小时”。

3.5 预防用药疗程

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将手术部位已经残留定植的细菌杀灭,防止其繁殖和扩散,而在有效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的环境中,细菌很少生存大于48h[4],一般情况下,总的预防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h,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1],由表3可见,我院用药疗程普遍偏长,>3d的病例占71.5%,平均用药时间5.2d。有研究表明,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用药与手术开始前一次足量用药相比,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后感染发生率[5],外科手术是否发生,与其他因素也密切相关,如患者的身体状况、术前住院时间、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后伤口处理、医疗技术、手术技术、手术室的无菌条件等;不能把抗菌药物的应用替代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我院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普遍存在。近年来,特别是卫生部2011年发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我院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上级精神,除了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及应用标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补充规定》等等;在全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宣教活动,每月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很多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得到提高,从这次抽查的病例中可以看出,I类切口围手术的联合用药情况,较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五个百分点,用药时机也掌握得比较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药物选择不当,疗程过长等不合理问题。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制订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如成立监督小组,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个人的绩效考评挂钩,加强临床药药的培养,逐步使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日益合理、完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0

[2]杜德才,周书明,沈爱宗,等.医院抗菌药使用强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848-851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法[2009]38号.2009

[4]高明鹅,闫国栋.儿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分析评价及干预措施[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0):222-224

[5]蔡惠惠,王萍,陆翰超,等.我院3种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应用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6):343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头孢医嘱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
用头孢唑林钠控制羔羊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