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2013-04-23曹素芝
曹素芝
【摘要】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把学生引入广阔的数学天地,才能真正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培养 数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73-01
1 分步骤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年级学生年纪小,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把学生的操作能力做到训练有素呢?
第一,向学生介绍学具的用途。让学生明确学具盒是用于学习上的必需品,而不是玩具,不可以随时拿来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它是“小助手”,一定要好好保管它,充分利用它。
第二,操作有程序、有条理。首先老师要示范一下怎样才是摆得又快又好,让学生观察。接着,引导学生交流摆的方法,明确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最后,让全班同学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自己的摆法,评选摆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这样,学生的操作兴趣渐渐浓厚,并学会了条里地按一定顺序操作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比多少”的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我是怎样摆出4个圆形的;接着引导学生就很快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模式摆出4个圆形来了,在第二行摆个三角形的时候同学们都能不约而同地有条理地按一定顺序相应地摆出来了。最后,我让他们夸夸自己:“棒!棒!我真棒!”是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操作的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拾学具的良好习惯。一年级学生的随意性是很强的,在操作完毕,老师必须强调他们把学具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在收拾时,比一比谁收拾得又快又整齐,我能做到及时表扬。这样,就能大大地减少了学生搞小动作的动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剪一剪、画一画等等,都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性上,感知数学知识,在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并会应用。
2 巧设情景,引导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1 吸引注意,引起观察兴趣
小朋友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爱说、爱动。如何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住,引起观察兴趣?上第一节数学课时,一上课,教师就要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边出示投影片,表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去太空游玩,看看无边无际的太空中有什么奇妙的事物,你们愿意不愿意?小朋友听后兴奋地说:“好呀!”精美的图画和老师的启发谈话,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2 循序渐进,掌握观察顺序
观察比较复杂的画面,要有一定的顺序。可先让学生全面的看一看,知道这是一幅描写太空旅行的科幻画;接着指导他们分开来从上而下,从左而右看,同时教学“右边”“左边”“右上角”“左下角”等表示方位的词,最后综合起来,畅谈观感,教师适时进行学好本领、科教兴国的教育。
2.3 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适当启发想象
观察“学生准备”的太空科幻画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象,如:图的右下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欢迎宇航员归来)你们怎么知道?(小朋友们手持鲜花、红旗、气球表示欢迎,或者这些小朋友抬头、举手、欢笑、欢呼表示欢迎,而他们的上空正有一艘宇宙飞船,飞船内有3名宇航员,等等)又如:图的右上角月球旁边有一个小朋友手拿五星红旗,这位小朋友要做什么?(他们想把红旗插到月球上去。)
2.4 观察比较,学会异中见同
例如:三辆三轮车图 三只猴子图 三只梨图 (图略)
三幅图中的实物三轮车、猴子、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数量都是“3”。“异中见同”的观察能力,是抽象、概括能力的基础。
3 挖掘生活因素培养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使学生体验数学贴近生活,由来源数学的开放式题型,培养学生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我们是这样创设情景的:让学生先按全班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来贴出一个标记,接着有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标记。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这样,从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了数学的作用与价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重视手脑并用,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和练习等活动,使他们用不同的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智力活动的整理加工,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可给学生每人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指导他们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手的运动又促进了脑的灵活发展。
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这样进行:先让同桌两个学生倒出一个学具盒里的所有学具,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加以整理。动手之前,对学生说:我们摆放工具、学具都要井井有条,使用的时候才方便。现在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然后动手。过了一会,学生整理完毕。教师说:像这样有目的、有条理地整理东西,叫做“分类”。然后告诉他们,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又有不同分法。
最后,教师让学生换一种分法,再分一次。
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得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