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反贫困策略研究

2013-04-23付晓会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6期
关键词:贫困

付晓会

【摘 要】通过分析贵州省贫困产生的原因,指出现阶段贵州省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了贵州省反贫困的策略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返贫率;反贫困策略

贵州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我国重点贫困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力求改变贵州省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贵州省贫困有着众多的原因:

1.贵州省贫困原因分析

1.1自然地理条件恶劣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的92.5%。全省耕地资源稀少,土地质量差,农业生产发展落后。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当地农民为了生存砍伐植被,使本来就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贵州人民的生产发展,是导致人们生活贫困的基本原因。

1.2历史发展低

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史起点低,基础差。贵州省从明朝永乐11年开始有建制,是当时最穷的的一个行省。到了清朝,贵州仍是最穷的省,从建省到清王朝灭亡,有500年的历史,而贵州财政从未能够自给。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贫困的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观,贵州省人均GDP长期居与全国后列,与其他省份有着较大的差距。

1.3人口增长过度

1953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总人口有1503.7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1393.82万人。到2010年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总人口数增加到3474.65万人,共增加了1970.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5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30%。2010年,农村人口增加为2299.87万人,.增加了906.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9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4%.过度的人口增长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增长超过了农业的增长,甚至出现了人均农业负增长的严重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吞噬了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在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体现。GDP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贫穷的依然贫穷。

1.4教育发展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在广大贫困地区,入学率低,失学率高,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现象很普遍。据统计,2009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3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难以提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培养的人才更多的选择到发达地区就业,而外面的人才又吸引不来,这对贵州省的发展无疑又是一大损失。

2.贵州省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

随着工作的开展,贵州省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2.1返贫率高

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单一,除农业外,一般无其他收入来源。贫困地区一般耕地质量差,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低,抗灾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这部分人口就有可能重返贫困。再加上政府的扶贫开发大多采取救济的方式,忽视了对贫困人口自我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致使贫困人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加大了农民反贫的比例。

2.2相对贫困日益严重

虽然绝对贫困人口在减少, 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突出。贵州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目前仍然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与全国仍有着明显的差距。2010年,全省GDP为4594亿元,仅为全国GDP总量的1.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全省小康实现程度为5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

2.3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低

政府大多采取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从经济、物质上给予贫困人口帮助,而忽视培养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农村教育、劳动力培训、医疗卫生等发面工作较为疏忽。由于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而农业稳定性差,加上贫困人口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外来风险时,很容易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

2.4生态环境恶化

贫困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发。树木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越来越贫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反过来又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3.反贫困策略分析

为进一步加快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本文研究分析了贵州省反贫困策略,力求提供一些适合贵州省扶贫开发、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3.1强调扶贫开发到村到户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贵州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着重扶贫到村到户,而且把解决贫困农户温饱的各项指标也量化到户。采取动态的扶贫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反馈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以便政府能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行扶贫到户的工作方式,例如:干部包扶到户、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异地开发、移民到户等,使贫困人口能真正受益。

3.2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和鼓励群众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提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开展科学教育,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3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我国的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政府应提高对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定期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督促扶贫项目实施,及时发现问题,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3.4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在贫困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人们常常采取以生态换生存的方式,使得贫困地区的植被大量减少,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因此,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中,政府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采取科技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锡明,张航燕.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70,(4).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1—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90,(5).

[4]赵国芳.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5]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贫困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
教育角度避免进城务工人员贫困的代际传递